[实用新型]一种圆棒弯曲检测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10469.7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8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仁;郭晶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志仁 |
主分类号: | G01B11/26 | 分类号: | G01B1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7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弯曲 检测 机构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仪器,特别是一种用于检测细长圆棒弯曲程度的检测机构。
二、背景技术
在食品加工行业,某些方便食品(如热狗、烤肉等)需插入由竹木材质制做的细长圆棒作为人食用时的手柄。对这类食品,目前国内外已越来越多地采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进行大批量生产。由于自动化设备对每个工件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故这类食品用圆棒必须通过检测将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剔除才能用于机器设备上。
目前,针对片状结构的雪条棒,已经有公开使用的雪条棒自动检选机。该机所用的弯曲(包括纵向弯曲和侧边弯曲)检测机构是针对片状雪条棒而设计,不适合圆棒的弯曲检测。由于对圆棒的弯曲检测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没有解决,使得用于检测圆棒弯曲的自动检选机也无从谈起。导致圆棒生产厂家对圆棒弯曲的检测目前还都停留在落后的人工检测阶段。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圆棒自动检选机提供一种圆棒弯曲检测机构。
本实用新型圆棒弯曲检测机构,有安装在被测圆棒中部的组合式传动带,该组合式传动带由相反方向转动的上带和下带组成,下带置于物料平台的凹槽中,其外表面略高出物料平台的台面,上带和下带的相互间距略小于被测圆棒的直径;在被测圆棒的两端部分别有底面与被测圆棒相接触的压脚,压脚的后部有转动轴,末端有与支架相连的拉簧,对应压脚中部有安装在支架上的吊架,该吊架下部有竖孔,孔中置有与压脚成一体、可上下移动的限位销,吊架上端有调节其上下高度的螺钉,压脚前部有光纤挡板,对应该光纤挡板有光电传感器;在组合式传动带的外侧有固定在支架上的一组限位板,该限位板底面与被测圆棒有微小间隙。
所述组合式传动带可设计成两列,其上带和下带采用聚氨酯三角带。
本实用新型检测机构的工作原理是:被测圆棒由检选机的输料链条带动前行至弯曲检测机构时,沿物料平台进入组合式传动带的上带和下带之间,在上带和下带的搓动下,在随输料链条继续前行的同时自身径向转动,若圆棒有弯曲,其两端部必然要随圆棒的转动而上翘,将压脚向上顶起,带动光纤挡板向上移动,当圆棒弯曲程度超出标准要求(通过调节光纤挡板与光电传感器的相对位置预先设定)时,光纤挡板对光纤产生阻挡,光电传感器则给出被测圆棒弯曲不合格信号。
用本实用新型检测机构取代上述现有的雪条棒自动检选机上的检测机构,即可设计和制造出能够检测圆棒弯曲的圆棒自动检选机。
四、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组合式传动带为两列的圆棒弯曲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其正面视图;图2为沿图1A-A剖视图(省去个别部件)。
五、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和图2,本圆棒弯曲检测机构的两列组合式传动带对称安装在沿料道7行进的被测圆棒6的中部,每列组合式传动带由聚氨酯三角带(截面为梯形)构成的上带11和下带2组成,分别由上传动轮10、上传动轴9、上带轮12和下传动轮5、下传动轴4、下带轮3传动,按相反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转动,上带和下带的相互间距略小于被测圆棒的直径,物料平台1对应下带开有凹槽,将下带置于该凹槽中,下带的外表面略高出物料平台的台面。两只压脚8通过支架13分别对称安装在被测圆棒的两端,其底面与被测圆棒相接触,压脚的后部有转动轴16,末端有拉簧17,拉簧的另一端与支架相连,对应压脚中部,在支架上安装吊架14,该吊架下部有竖孔19,孔中置有可上下移动的限位销20,限位销与压脚成一体,吊架上端有调节吊架上下高度的螺钉18。压脚的前端有光纤挡板21,对应该光纤挡板有光电传感器22;为避免圆棒在上下带之间转动时左右出现不平衡导致检测失灵,位于组合式传动带的外侧,在支架上固定安装一组限位板15,该限位板的底面与被测圆棒之间要有适当的微小间隙,该间隙根据调试确定,一般在0.1mm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圆棒弯曲检测机构不限于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圆棒自动检选机上应用,应用在其它领域的机械设备上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志仁,未经吴志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104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