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装有绝对式光电编码器的光纤陀螺测斜仪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11118.8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33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吕伟;岳步江;张晓丽;郭双红;朱强;向伟荣;刘庆成;谢莉莉;唐雅琴;张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02 | 分类号: | E21B4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37 | 代理人: | 林建军 |
地址: | 10007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有 绝对 光电 编码器 光纤 陀螺 测斜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纤陀螺测斜仪,特别涉及一种安装有绝对式光电编码器的光纤陀螺测斜仪。
背景技术
目前,石油测井市场上使用陀螺仪进行方位测量的仪器主要有三类:一类采用旋转机构,通过控制旋转机构对陀螺仪零偏进行补偿,实现长时间自主式连续测量,不需要外部提供基准;一类不采用旋转机构,需要进行外部对准,无法进行连续测量,只能进行单点测量;另一类也不采用旋转机构,测量前需要在地面进行长时间校漂,测量过程中需要实时提供井深信号,可以实现连续测量。
可以看出,采用旋转机构的方案为最优方案,该方案具有高度自主性、可长时间连续测量等优点,并且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展性,便于产品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后续升级。石油测井市场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多种测井仪器进行并行测量,提高测井效率。要实现并行测量,仪器必须具有高度自主性,而后面两种方案均对外部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后续扩展的难度很高。
采用旋转机构就要涉及对旋转角度的控制,由于测井时井下环境复杂,控制系统必须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因此采用一般闭环控制系统难以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安装有绝对式光电编码器的光纤陀螺连续测斜仪。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安装有绝对式光电编码器的光纤陀螺连续测斜仪,包括外壳体、安装在所述外壳体内的加速度计组件、旋转体和旋转驱动机构,所述外壳体内安装有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的旋转轴,绝对式光电解码器通过支承座与所述外壳体连接,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绝对式光电解码器的转轴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有绝对式光电编码器的光纤陀螺连续测斜仪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支承座上设置有编码器承接板,所述绝对式光电编码器安装在所述编码器承接板上。
所述编码器承接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
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绝对式光电解码器的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
所述旋转轴上固定有内滑环,所述内滑环上套设有位于环形支承座与所述内滑环之间的外滑环。
所述内滑环通过紧定螺钉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
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支承座相邻处设置有轴承。
所述加速度组件包括旋转轴相互垂直的三个加速度计。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与所述电机的电机轴连接的齿轮联动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有绝对式光电编码器的光纤陀螺连续测斜仪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首先,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陀螺连续测斜仪采用绝对式编码器作为其旋转部分的角度传感器,解决了原有陀螺测斜仪中无法自行寻北、自行校漂、连续姿态解算和仪器自转角度实时记忆等主要难题;其次,采用绝对式光电编码器作为控制系统的反馈机构,能大幅度降低程序的复杂度和提高系统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再次,采用绝对式编码器的方案具有高度自主性、可长时间连续测量等优点,并且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展性,便于产品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后续升级;最后,石油测井市场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多种测井仪器进行并行测量,提高测井效率,陀螺测斜仪要与其他仪器实现并行测量,必须具有高度自主性,能够独立自行寻北、校漂和连续姿态解算,并能对仪器自转角度进行实时记忆,绝对式编码器为实现这些功能奠定了基础。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有绝对式光电编码器的的光纤陀螺测斜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111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层模拟实验用多介质耦合装置
- 下一篇:移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