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适应定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11435.X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1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松;刘文俊;张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B25/06 | 分类号: | B23B25/06;B23Q15/12;G01D11/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适应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加工、技术测量装置,特别是一种自适应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和技术测量中,常常需要将刀具或量具等准确定位于零件的两个表面间的某一特征位置,特别是当零件的两个表面的距离存在误差或发生改变时,仍能实现准确定位于特征位置。如刀具(或量具)定位于两个表面的对称中心或偏离对称中心的某一确定位置时,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标尺、划线或数控装置等方法实现。标尺和划线定位主要由操作者肉眼确定其位置,精度和效率较低;数控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在大批量加工或技术测量时,需要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较高的定位效率。因此,在机械加工、技术测量领域,结构简单、能根据零件的尺寸自动调整(自适应)的定位装置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适应定位装置,利用双向丝杆的同步打开和趋近原理,满足机械加工和技术测量中刀具或量具等定位的需要,定位装置具有自适应特性的较高精度和较高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适应定位装置,双向丝杆一端设有旋钮,双向丝杆上的两丝杆螺母杆分别连有触头, 双向丝杆的两端与端盖通过钢球支承连接,端盖与壳体固定连接。
触头一侧还分别设有工件托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适应定位装置有益效果如下:
1. 利用双向丝杆的同步打开和趋近原理,通过双向丝杆带动丝杆螺母同步移动的特点,实现丝杆螺母上的两触头面的对称中心始终与双向丝杆保持固定的轴向位置。
2、双向丝杆通过两钢球与壳体上的端盖相连接,端盖与壳体固定连接,从而保证了双向丝杆和壳体的准确位置关系。
3、壳体和两触头面对称中心始终一致,保证壳体上的刀具或量具等能准确定位于零件的不确定间距两个表面的对称中心或某特征位置。当被加工或测量零件的尺寸改变时,仍能快速、准确地实现定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自适应定位装置,双向丝杆9一端设有旋钮3,双向丝杆9上的两丝杆螺母杆4,4’分别连有触头7,7’, 双向丝杆9的两端与端盖1,1’通过钢球2支承连接,端盖1,1’与壳体10固定连接。
所述触头7,7’一侧还分别设有工件托盘6,6’。
实施例:
以对称车削某盘形零件5的两侧端面为例,如图1所示。
车削后,零件5的厚度相对原有零件5的中心对称,即两侧平均车削相同的厚度。在对刀时,要求两把车刀8,8’的对称中心和零件5的厚度中心重合,而在批量加工中,零件5的厚度存在误差。
应用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定位装置,零件5由两托盘6,6’夹持,托盘6,6’主要是在零件5厚度比较小的情况下,便于夹持住零件5,便于对刀。盘形零件5厚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不采用托盘6,6’。
两把车刀8,8’固定在壳体10上,壳体10和双向丝杆9通过钢球2支承连接,因此双向丝杆9相对壳体10具有较高的位置度。旋转双向丝杆9上的调整旋钮3,螺母杆4,4’上的两个触头7,7’将同步打开或趋近。当触头7, 7’压紧零件5的两个端面时,双向丝杆9和壳体10相对该零件厚度的对称中心实现了准确定位。当盘形零件5的厚度发生变化时,只要触头7,7’压紧零件5的两个侧面,车刀8,8’仍能准确地定位于预定的特征位置上。本实用新型装置还可以通过调整触头7,7’相对双向丝杆9上的螺母杆4,4’的位置,使刀具(或量具)的定位位置调整到其它某一特征点处,如偏离厚度对称中心的某一特征位置,在批量加工中零件5 厚度都按设定值偏离厚度对称中心,具有自适应的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114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