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顶部极耳加热封装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11674.5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74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程建国;李梁;张政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闫俊芬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西青区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顶部 加热 封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工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顶部极耳加热封装装置。
背景技术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不仅具有电压高、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等优点,而且相比传统的钢壳锂离子电池更极大的提高了其安全性能,因此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笔记本、手机、数码相机、蓝牙耳机、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等各种数码产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采用一种特殊的铝塑封装膜替代原先的钢质外壳作为电池的封装材料。锂离子电池生产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电池的封装工序,保证电池的密封性,聚合物电池的封装工艺为对铝塑封装膜施加一定时间的热量、压力,使得相对的两层封装膜的PP层(一种胶层)熔接,达到封装从而与外界隔离的效果。封装质量直接决定电池的各项性能,而封装质量由以下因素决定:封装温度、封装压力以及封装时间。目前采用的封装机构是用一组上下相对的两个带加热源的金属封头,由气缸带动相对压合实现热量供给和施力加压。相对于电池侧边,电池顶部的封装更为复杂、要求更高、同时难度也更大,除了保证两层封装膜熔接,还要保证极耳(由金属条和极耳胶构成)处封装膜与极耳胶熔接。由于极耳处厚度相比其他地方都要大,因此为了保证极耳胶处的熔接效果,顶封的封装温度、压力、时间比侧封都要高,但是在这样的封装条件下存在封装过度的风险,在生产实践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由于封装过度而造成的壳短路情况(壳短路是由于封装过度使得极耳与封装膜之间发生短路,这样的情况会造成电池性能的严重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顶部极耳加热封装装置,提高电池顶部封装质量,解决电池的壳短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锂离子电池顶部极耳加热封装装置,包括气缸、上封头和下封头,在上封头和下封头对应锂离子电池顶部极耳的位置分别设置极耳加热上片和极耳加热下片,极耳加热下片与下封头采用螺纹连接紧固。
进一步,极耳加热上片和极耳加热下片厚度均为4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封头进行改进,在上下封头的极耳封装处增加两个4mm左右的金属片,即极耳加热上片和极耳加热下片,两个金属片与封头紧密贴合,下片是用螺丝紧固在下封头上;上片与上封头也紧密贴合。使用时上、下封头分别由两个气缸带动相向压合在一起,上下两个金属片同时也同时压合,非极耳处的封装膜通过封头得到热量实现熔接;而极耳处除了从封头直接得到热量外,还可以利用金属的导热作用由极耳金属条从金属加热片处得到热量,保证极耳胶与封装膜充分熔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由于极耳胶可由两种途径获取热量,所以相比改善前,可同时降低封装温度及封装时间,从而降低了壳短路情况的发生。2.由于封装时间的缩短,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封头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控制单元,气缸推动上封头和下封头相向运动,在上封头和下封头对应锂离子电池顶部极耳的位置分别设置极耳加热上片和极耳加热下片,极耳加热上片和极耳加热下片厚度均为4mm金属片,极耳加热下片与下封头采用螺纹连接紧固。 以聚合物K电池为例,本实用新型与普通封装方式相比:封头温度有所降低、封装时间大幅度降低,壳短路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116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二次电池用正负极集流体
- 下一篇:蓄电池双层双列抗震安装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