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工血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13607.7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9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叶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索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A61L27/16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贾慧琴 |
地址: | 20033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血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外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工血管替代物,主要用在静脉或通过关节处血管的置换或搭桥。
背景技术
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将血液从心脏导出,疏导血液流遍全身之后再回到心脏,其主要的功能是为全身的组织器官输送营养和氧气,同时将有毒的代谢废物运到肝脏进行解毒,再运到肾脏进行排泄。
目前,心血管系统疾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之一。在我国,心血管系统疾病在总死亡率中仅次于恶性肿瘤,居第二位。静脉疾病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例如:布-加综合征(Budd Chiari Syndrome,BCS)在国内是常见的静脉疾病,指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血流受阻引起的肝后型门静脉高压症(PHT),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症。常见的转流术就是应用人工血管通过置换或搭桥来缓解或消除门静脉高压。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血管重建和修补手术也增加了对血管的需求。
临床上,血管替代物主要有自体血管和人工血管。自体血管主要是大隐静脉,但采用自体血管进行手术存在如下问题:(1)自体血管毕竟有限;(2)手术中增加了新的创伤,需要更多的手术时间,相应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人工血管的研制主要是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编织。早在20世纪初,人类就开始血管替代物的研究。当时采用金属、玻璃、聚乙烯、硅胶等材料制成管状物,但大量的实验证明他们在植入后短期内并发腔内血栓。后来采用的是尼龙(Nylon),但因尼龙降解,在身体内植入后发生破裂而被淘汰。然后,涤纶(Dacron)逐渐成为人工血管编织的主要材料。然而,涤纶血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手术中需要预凝处理,同时为了防止血栓的形成,保持长期的通透率,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常需要进行生化改进处理,如种植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以及接枝抗凝血、抗血栓药物。当然,也有相关的天然生物材料作为血管替代物的报道,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机体的排异反应和潜在的风险(如疯牛病)。
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人工血管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Gore-tex公司发明并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置换或搭桥的人造血管如果在通过关节或自身脏器压迫的时候,会出现被扭曲或压扁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需预凝,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需要额外的生化处理,长期通透率良好的能抗压扁的人工血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工血管,该人工血管包含膨体聚四氟乙烯管状外层、膨体聚四氟乙烯管状内层,及夹设在管状外层和管状内层之间的金属支撑支架。
上述的人工血管,其中,所述的膨体聚四氟乙烯管状内层的微孔大小为15-30um,所述的膨体聚四氟乙烯管状外层的微孔孔径小于膨体聚四氟乙烯管状内层的微孔孔径。
上述的人工血管,其中,所述的金属支撑支架包含若干独立设置的金属环,所述的每个金属环之间有一定间距。
上述的人工血管,其中,所述的每个金属环紧紧夹设在管状外层和管状内层之间,并通过金属环两侧贴合的管状外层和管状内层固定。
上述的人工血管,其中,所述的金属支撑支架包含螺旋状支架。
上述的人工血管,其中,所述的金属支撑支架为镍钛合金支撑支架。
所述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两层膨体聚四氟乙烯中间含有金属支撑环,防止在外压下血管出现压扁情况从而影响血流;金属支撑环处于两层中间,避免与组织直接接触,从而摩擦损伤组织,所述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长入,这为保持正常的流动状态,防止血栓形成起重要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永久植入人体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该血管从结构上分为内外两层,两层中间含有金属支撑环。其优点:
(1)金属环能为血管提供物理支撑,防止血管用于关节部位或静脉置换或搭桥时,在外压情况下被压瘪。
(2)支撑环处于两层膨体聚四氟乙烯中间,减少了金属环与组织直接接触带来的摩擦。
(3)膨体聚四氟乙烯具有电负性,可以阻止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了抗凝血或抗血栓的处理,病人不需要服用额外的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索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索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136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