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井等深处捞钩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17287.2 | 申请日: | 2010-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23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宣伯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伯民 |
主分类号: | E21B31/18 | 分类号: | E21B31/18;E03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上***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井 深处 捞钩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捞取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管井等深处捞钩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提高,有很多建筑工程,建筑构筑物都向地下发展。日常遇见较多的如地下排水管道,地下灌溉管道系统,地下通道、水库涵洞,采矿井道等等。为此,就会大量出现地下建筑消防救灾、水下井下救援、地下排水管的疏通、下水道窨井的排堵、地下灌溉系统的维护等工作。另外,人们为了扩大生产范围,向江河湖海要资源,经常要进行在江河湖海的底部深处进行采集打捞作业。在上述的工作和作业中,经常会出现需要把管道深处、井道底部、缝隙中、水下涵洞内的物品清除掉的情况。目前,习惯上采用的有二类方法:一类是向前捅撵的办法,但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物品仍在管或洞内,并未清除掉,只是向前移动,如移到更深更难清除的地方引起二次堵塞,则会给疏通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另一类是用单钩或勺捞取的方法,往往效率低下,效果不够稳定,中途被捞物易滑落漂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井等深处捞钩器,克服目前对管井等深处清除物品作业中存在的有冒险性和效率低下,效果不够稳定等不足。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包括钩子,设有拉钩件、套管、拉紧器,所述拉钩件设于所述套管内,二者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拉构件的一端露出所述套管,其上可转动地装有至少两只所述钩子,所述钩子上装有弹簧;所述拉钩件和套管的另一端装有拉紧器。所述拉钩件和所述套管留有空隙的目的是能让拉钩件能灵活地毫无阻力地移动。对所述拉构件的一端露出所述套管,只要能使所述钩子,完全张开即可。选择钩子的数量,最好是成双数且相对而设,这样有利于弹簧的布排设置,且在夹钩物品时能达到抓取最大,不易滑脱的效果。
在选择所述拉紧器的结构时,可以用比较直观易造的拉环;也可以用螺栓螺母组合,把螺母装于所述套管上,在所述螺栓上装上扳手。前者完全靠人的拉力和握持力,力量有限,后者可以达到较大的拉力,且能保持不变,有利于下一步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总体长度较短时,所述套管用硬管,所述拉钩件为硬杆;如总体长度需要较长,则所述套管选用抗瘪软管,所述拉钩件选用软绳;前者使用和携带较方便,但只能在较浅和较近的位置上捞钩物品,后者虽然制作较复杂且使用和携带不便,但可以到较深和较远的位置上捞钩物品。
对照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对物品的抓取力大,效果稳定,不会中途滑脱;结构简单,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拉钩件,2、套管,3、拉环,4、钩子、5、弹簧,6、螺栓,7、螺母,8、扳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按图示装配完毕后,使用时,在通过需要捞取的物品前面的一段空间时,可拉紧拉环3,因拉钩件1的回缩,使钩子4在套管2端口斜面的压迫下而闭合,这样较容易通过物品前的空间。当到达需要捞取物品所在位置时,放松拉环3,钩子4随即在弹簧5的作用下张开,然后稍向前推进钩子4,再拉紧拉环3,物品就被牢牢抓钩住,把本实用新型整体提拉出来,即能圆满完成任务。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按图示装配后,使用方法和作用原理均和前例相同,只是拉钩件1改为软绳,套管2改为抗瘪软管,拉紧器改为螺栓螺母组合。这样,使钩子4的抓取力更强大,同时可达到更深更远的位置捞钩物品。本实施例在伸进过程中能随空间的弯曲而弯曲,在接紧钩子4时,除因拉钩件1和套管2因弯曲而略增加阻滞力外,整个功能不受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伯民,未经宣伯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172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