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排除绊雷工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19355.9 | 申请日: | 201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3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徐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彬 |
主分类号: | F41H11/138 | 分类号: | F41H11/138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排除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扫雷工具,特别是一种快速排除绊雷工具。
背景技术
如果利用人工去寻找排除在战场上余留下来的绊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排雷人员存有很大的危险性。有人发明了一种用于开阔地带快速排除绊雷的工具,如图1所示,包括锤体01,锤体后端设有手柄02,手柄后端接有拉绳03,在锤体与手柄的连接处设有向手柄延伸的倒钩04,使用时,由排雷人员手握手柄将锤体扔出去,拉绳随着锤体在空中滑行而拉出,待锤体落地后,排雷人员开始牵扯拉绳将锤体回收,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倒钩勾住绊雷的绊线就会把绊雷引爆,一般排雷人员能将锤体抛出30-50米远,但由于人力毕竟有限,再加上绊雷的危险性,因此排雷时需要一段安全距离,而除去这段安全距离,实际上可排雷的距离就变短了,效率就成了问题,另外倒钩在锤体回收过程中可能勾住石块、杂草或小灌木,要花费较大力量才能将锤体拉扯回收,增加回收难度,进一步影响排雷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快速排除绊雷工具,不仅增加排雷距离,而且在工具回收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勾住石块、杂草或小灌木增加回收难度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排除绊雷工具,包括锚杆,在锚杆前端设有至少三个向后弯曲的锚钩,在锚杆后端设有拉绳,其特征在于:所述锚钩中部对应锚杆后端的一侧设有勾挂绊雷绊线的倒钩,锚钩的尾端设有避免锚钩插入泥土或勾住石块、杂草、灌木的平滑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平滑结构为转接在锚钩尾端的滑轮。
进一步的,所述锚钩的后端设为弯向锚杆的回钩部,回钩部上离锚杆轴线最远点与锚杆轴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滑轮上离锚杆轴线最远点与锚杆轴线之间的距离。这样在锚杆落地时,锚钩先落地,对滑轮有一定保护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平滑结构为设在锚钩尾端的光滑曲面块。
进一步的,所述锚杆的前端面为圆钝面。避免锚杆被抛出后落地时插入泥土中。
进一步的,所述锚杆可以放在投弹器、弩弓或渔枪上射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增加平滑结构能有效避免在工具回收过程中锚钩插入泥土或者被杂草、石块及小灌木勾住的情况,降低回收难度;除了手抛,还可以利用弩弓或渔枪将锚杆射出,能将锚杆的滑行距离提高到100-120米,即增加了排雷距离,提高排雷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排雷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一种排除绊雷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另一种平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快速排除绊雷工具,包括锚杆1,锚杆的前端面为圆钝面,在锚杆前端设有至少三个向后弯曲的锚钩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四个锚钩,在锚杆后端设有拉绳3,锚钩中部对应锚杆后端的一侧设有勾挂绊雷绊线的倒钩4,锚钩的尾端设有避免锚钩插入泥土或勾住灌木的平滑结构,所述平滑结构为转接在锚钩尾端的滑轮5。
上述实施例中,锚钩的后端设为弯向锚杆的回钩部,回钩部上离锚杆轴线最远点与锚杆轴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滑轮上离锚杆轴线最远点与锚杆轴线之间的距离。这样在锚杆落地时,锚钩先落地,对滑轮有一定保护作用。
另外平滑结构还可以设置为光滑曲面块6,增加滑轮或光滑曲面块,在遇到杂草、石块或灌木时,滑轮或光滑曲面块能轻松滑过,能有效避免在工具回收过程中锚钩插入泥土或者被杂草及小灌木勾住的情况,降低回收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锚杆可以放在弩弓或渔枪上射出,能将锚杆的滑行距离提高到100-120米,即增加了排雷距离,提高排雷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排雷人员的安全。另外需要更长更远距离的排雷作业,如平原地带,可以采用投弹器一类的器械将锚杆抛出,锚杆的滑行距离更远,而在回收锚杆时可由自动回收器匀速回收,节省人力。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彬,未经徐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193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