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检查井支管接口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020519430.1 | 申请日: | 201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0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陶功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功友 |
主分类号: | E02D29/12 | 分类号: | E02D29/12;E03F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36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查井 接口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配件领域,特别是大型管道系统中的检查井。
背景技术
地下管道系统中的检查井又称管道井、窨井。目前大型地下管道如下水道、工矿污水排放管道、地下通讯、电缆安放管道等的检查井,特别是用于下水道管路中的窨井,大部分是在管道通路中的地面下用砖或水泥砌起一井体至地面,然后在其上盖一井盖,在井体侧面开有开孔用于管道联接;其存在问题是施工周期长,容易产生灌木杂草、疏通不便易使水流不畅,导致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也有预制的水泥井,虽然它可缩小管路施工周期,但它还是存在上述其它方面的问题。塑料管件式检查井的大量使用克服了上述一些问题,但目前的塑料管件式检查井通过固定成型制造,检查井的支管接口又称承插口与支管连接固定完成管道系统施工,目前的塑料管件式检查井尺寸较大,由于塑料铸件的强度存在不足,常常在施工中出现支管接口与支管连接时,支管接口变形影响施工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塑料管件式检查井支管接口的抗变形强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了一种检查井支管接口结构。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的抗变形强度更大的检查井支管接口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检查井支管接口结构,包括检查井井体、与井体连接的检查井口和检查井支管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查井支管接口外表面有环绕的加强筋和与环绕的加强筋垂直的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环绕的加强筋不少于2条。
进一步所述垂直的加强筋不少于4条。
最佳选择所述环绕的加强筋是4条,垂直的加强筋是4条。
所述环绕的加强筋和与环绕的加强筋垂直的加强筋在塑料检查井铸造时与井体同时铸造,即环绕的加强筋和与环绕的加强筋垂直的加强筋与检查井是一体。环绕的加强筋环绕支管接口外表面一周,通常根据支管接口大小情况可以有不少于2条。与环绕的加强筋垂直的加强筋在支管接口轴向上与环绕的加强筋垂直相交且同时位于同一层,与环绕的加强筋垂直的加强筋在支管接口圆周上均匀布置,通常情况可以有不少于4条。
检查井需要连接支管的有井座和井筒,井座可以分为弯头井座、直通井座、三通井座、四通井座等,井筒上需要的位置均可以通过支管口连接支管,无论是检查井的什么位置连接支管都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检查井支管接口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性: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检查井支管接口结构,通过在支管接口外表面一体铸造环绕的加强筋和与环绕的加强筋垂直的加强筋增加了塑料检查井支管接口的强度,在检查井施工工程,本实用新型的检查井与支管连接固定更稳定紧密,消除变形,施工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也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弯头检查井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轴向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径向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局部放大图。
图中,1是检查井支管口,2是环绕的加强筋,3是与环绕的加强筋垂直的加强筋,4是检查井井体,5是检查井井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图1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弯头检查井井座的结构示意图。本例以此说明检查井支管口与检查井的关系,检查井因其使用目的通常有井口5、井体4和支管口1,检查井支管口1的位置不同适用于不同的工程需要,本例两支管口1轴向垂直是弯头检查井座,当两支管口1轴向在同一直线上时构成直通井座,当有四个支管口1且两两相互垂直时构成四通井座等等。无论什么检查井都有支管口1。
结合图1至图5,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轴向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径向结构示意图,图5是环绕的加强筋2在支管口1外表面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检查井支管接口结构,包括检查井井体4、与井体连接的检查井口5和检查井支管接口1,其中检查井支管接口1外表面有环绕的加强筋2和与环绕的加强筋2垂直的加强筋3。环绕的加强筋2不少于2条。与环绕的加强筋2垂直的加强筋3不少于4条。
本例选择环绕的加强筋2是4条,垂直的加强筋3是4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功友,未经陶功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194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视对讲系统的视频处理电路
- 下一篇:一种串联感应传输电能的接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