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锭细纱机自调中心动压轴承锭子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19773.8 | 申请日: | 201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3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恒才;王少伟;王温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经纬纺织机械专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7/04 | 分类号: | D01H7/04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06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纱机 自调 心动 压轴 锭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锭细纱机的组成部件,尤其涉及环锭细纱机锭子,具体为一种环锭细纱机自调中心动压轴承锭子。
背景技术
锭子是环锭细纱机的关键组成部件,因此锭子在转速、寿命、用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环锭细纱机的性能。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型锭子制造企业纷纷开始研究开发环锭细纱机动压轴承锭子,由于此类锭子具有高速、节能等优点,因此已在各大型锭子制造企业生产制造。
动压轴承锭子包括锭脚及其内部的锭胆结合件,锭胆结合件内设有旋转部件,旋转部件包括锭杆、锭盘及铝套管,锭胆结合件包括滚柱轴承在内的上轴承结合件、弹性管以及与弹性管过盈配合的滑动轴承,滑动轴承下部设有托片。在动压轴承锭子进行安装时,由于组成锭子的零件存在制造误差和装配累计误差,从而较难保证滑动轴承与滚柱轴承之间的同心度。锭子在工作时,通过锭子内滑动轴承和锭杆之间形成的油膜动压实现对旋转部件的吸振阻尼,这就对滑动轴承与滚柱轴承之间的同心度要求较高,而现有的动压轴承锭子很难保证滑动轴承与滚柱轴承之间的同心度要求,因此起不到油膜动压的吸振阻尼作用,导致旋转部件振动异常,振幅加大,磨损加剧;同时纺纱时频繁的插、拔锭杆上的筒管,弹性管反复受到轴向的伸缩力易使弹性管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动压轴承锭子失效报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动压轴承锭子由于结构缺陷导致油膜动压的吸振阻尼作用无法发挥且弹性管易发生塑性变形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环锭细纱机自调中心动压轴承锭子。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环锭细纱机自调中心动压轴承锭子,包括锭脚、弹性管、滑动轴承以及其下方的托片,滑动轴承与弹性管之间为间隙配合,托片下方设有与其接触的引导柱,引导柱与锭脚底面之间设有限位弹簧。安装时,由于滑动轴承与弹性管之间存在间隙,滑动轴承可径向游动,因此随着旋转部件的插入,滑动轴承可进行自调中心,确保旋转部件的锭杆轴承档和滑动轴承内径之间的间隙,从而保证旋转部件高速负载旋转时,油膜动压的吸振阻尼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同时在纺纱时,频繁插拔筒管时,锭杆对托片产生轴向的作用力,托片下压引导柱,引导柱在限位弹簧的作用下起到对锭杆的限位和缓冲作用,避免了弹性管频繁伸缩易发生塑性变形的问题。
引导柱为上部直径大于下部直径的阶梯状结构,限位弹簧设在引导柱阶梯面与锭脚底面之间,且引导柱的下部穿在限位弹簧内,此种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限位弹簧的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的设计克服了现有动压轴承锭子由于结构缺陷导致油膜动压的吸振阻尼作用无法发挥且弹性管易发生塑性变形的问题,使得吸振阻尼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减少锭子旋转部件的异常振动和磨损,在减小弹性管的塑性变形的同时增大了油腔的空间,有利于油液的冷却润滑和杂质的沉淀,从而延长锭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锭脚,2-弹性管,3-滑动轴承,4-托片,5-引导柱,6-限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环锭细纱机自调中心动压轴承锭子,包括锭脚1、弹性管2、滑动轴承3以及其下方的托片4,滑动轴承3与弹性管2之间为间隙配合,托片4下方设有与其接触的引导柱5,引导柱5与锭脚1底面之间设有限位弹簧6。引导柱5为上部直径大于下部直径的阶梯状结构,限位弹簧6设在引导柱5阶梯面与锭脚1底面之间,且引导柱5的下部穿在限位弹簧6内。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导柱5在限位弹簧6的弹性作用下与托片4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经纬纺织机械专件有限公司,未经山西经纬纺织机械专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197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