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入装置的模块化编码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0208.3 | 申请日: | 2010-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75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唯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M11/02 | 分类号: | H03M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入 装置 模块化 编码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入装置的编码器,尤指一种具有模块化元件而可实现自动化组装的编码器。
背景技术
许多与屏幕光标控制有关的输入装置内部都设有编码器,利用所述编码器产生据以判断光标移动的编码信息。而一种已知的编码器是如图8所示,其包括一后壳70、一前壳80及一转盘90,所述转盘90上进一步设有一接点弹片91及一定位弹片92;其中:
所述后壳70具有一概呈U形状的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的外侧端具有一背部701,所述背部701中央形成有一枢孔704,又背部701的内侧面上分设有第一至第三导电部71~73,所述第一至第三导电部71~73沿着枢孔704呈环状排列,且相互分离,其中第一导电部71是由一连续的弧形金属片构成,并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脚710,又第二、第三导电部72,73是由多个呈齿状的金属层构成,各齿状金属层是相互电连接,再者,第二、第三导电部72,73又分别向下延伸第二、第三接脚720,730,前述第一至第三接脚710,720,730是由绝缘本体底部突出,用以与一电路板作电连接。另后壳70在绝缘本体的内侧面上两角落处分别形成有一楔柱702,且绝缘本体的两侧壁上分别形成一扣块703,所述楔柱702与扣块703是用以和前壳80相互结合。
所述前壳80是由金属板材所冲压制成,主要是在一直立的主板中央处形成有一枢孔84,并沿着枢孔80周边形成有多个呈放射状排列的定位槽81,又前壳80在主板的两角落处分别形成一楔孔82,两楔孔82分别对应于后壳70上的楔柱702,以便相互楔合;再者,前壳80的主板两侧分别朝直角方向延伸而形成侧板,两侧板上分别形成一扣槽83,所述扣槽83分别对应且扣合在后壳70上的扣块703。
所述转盘90具有一前盘面及一后盘面,且在中央形成有一轴孔901,所述前、后盘面上分别形成有一环状凹部902,且前、后盘面上进而分别沿轴孔901孔缘以轴向延伸形成一轴套903,所述轴套903外径与前、后壳80,70上的枢孔84,704孔径匹配,并可枢转地枢设其间。
又转盘90前盘面上的凹部902是用来容置所述定位弹片92,而所述凹部902内是在相对位置上分别形成有一卡块904,以卡固设在其间的定位弹片92,所述定位弹片92具有一内环及一外环,所述外环是同轴地位于内环的外围,又外环在两相对位置上分别形成一卡槽921,供与凹部902内的卡块904相互卡合;又定位弹片92的外环上在另两个相对位置上分别形成有一突起的定位部922,两个定位部922分别对应且嵌入前壳80上对应位置处的定位槽81。
再请参考图9所示,所述转盘90后盘面上的凹部905是用来容置所述接点弹片91,而所述凹部905表面以等角度形成有三支固定柱906,用以固定所述接点弹片91,所述接点弹片91主要是在一内环的外周缘以等角度向外延伸形成三个凸部911,各凸部911上分别形成一固定孔912,以对应固设在凹部905内的固定柱906上,又各凸部911在对应的一侧边上分别沿内环的外径延伸形成一接触臂913,各接触臂913的自由端分别朝后壳70方向弯折以形成一接触部914,所述三个接触部914将对应接触于后壳70背部701上第一至第三导电部71~73。
前述编码器经组合后是如图10所示,至于其工作原理是如以下所述:
前述转盘90露出在前、后壳80,70外的轴套903,可方便在其轴孔901内套接一转轴,所述转轴可能被以摩擦方式带动旋转,进而使转盘90跟着旋转。
在转盘90旋转时,其前盘面上所设定位弹片92因定位部922嵌入前壳80上的定位槽82,因此将对转盘90旋转形成微干涉,而定位部922进出各相邻定位槽82时,即产生一刻度感。
又转盘90旋转的同时,其后盘面上所设的接点弹片91也跟着旋转,所述接点弹片91上的三个接触部914将随着转盘90的正反转,依序使后壳70上的第一及第二导电部71,72、第二及第三导电部72,73、第三及第一导电部73,71先后导通,由此可在第一至第三接脚710~730上产生对应的导通状态,以方便判断转轴的旋转方向与旋转量。
前述编码器虽可提供坐标编码功能,但就构造上及组装方式仍可待改进:
如前所述,前述编码器上的转盘90是以卡合方式分别在前、后盘面上结合定位弹片92及接点弹片91,此种结合方式必须依赖人工方式进行组装,无法实现自动化组装,且由于编码器本身体积很小,内部的转盘90及接点弹片91、定位弹片92更小,人工组装时很难提高速度,造成装配效率低,而人工成本相对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02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选择性过电流保护断路器的限流电阻连接结构
- 下一篇:换向接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