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20350.8 | 申请日: | 201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4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蔡炳顺;王松川;孙连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晋江市博艺印染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张梧邨 |
地址: | 3622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油水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染整行业中回收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器。
背景技术
定型机,作为纺织染整行业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其一般是利用热空气对织物进行干燥和整理,而使得织物能成型出预期的形状;该热空气在对织物处理后,其形成的废气不仅携带有较多的热量,往往还会夹杂着织物中的油脂以及一些其它杂质。
为了响应节能环保的社会主旋律,目前,由定型机产生的废气一般都会先通过净化器净化,才由废气出口往大气中排放。净化器在净化废气时通常又会包括向废气中喷洒水的步骤,由此而达到对废气进行降温以及清洗废气的目的,而对于清洗完废气形成的污水则是直接向下水道中排放。
但是,由于污水中通常会含有较大量的油脂,将污水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中不仅仅会造成大量油脂的浪费,而且还会造成较大程度的环境污染。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污水处理方式的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直接将污水排放而造成浪费大量油脂以及污染环境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器,其中,包括:
静置槽,具有与导引污水进入的污水管相通的容置腔、至少一个设置在容置腔底部的排污口、根据当前液面高度而控制水源打开或关闭的阀门机构以及设置在偏离污水管一侧的上部的出油槽;
储油箱,具有与静置槽的出油槽相连的中空腔以及设置在储油箱侧壁上的出油管。
进一步,该油水分离器还包括设置在污水管与静置槽之间的降温箱,该降温箱一侧设有与污水管相连的污水入口,该污水入口向降温箱内延伸设有降温管,该降温管上开设有多个污水出口。
进一步,该降温管包括主管和沿主管径向方向设置的多根支管,该主管与支管上均设置有多个污水出口。
进一步,该降温箱侧壁上设有风口朝降温箱内的风机以及形成在风机风口处并由冷水构成的水帘。
进一步,该降温箱底部还分布设置有供污水排出而进入静置槽中的多个小孔。
进一步,该降温箱顶部还具有排气孔。
进一步,该静置槽靠近储油箱一侧还从底部向上凸伸有高度低于静置槽整体高度的阻隔板,该阻隔板将静置槽容置腔分割为主腔和邻近储油箱的辅腔。
进一步,该阻隔板与静置槽之间还架设有覆盖在辅腔上的过滤网。
进一步,该阀门机构设置在辅腔中并控制辅腔中水面低于出油槽。
进一步,该储油箱上设置有观察窗,该观察窗具有底部和顶部,该出油管包括自动出油口、手动出油口以及手动出水口,该自动出油口位于观察窗顶部之上,该手动出油口位于观察窗底部和顶部之间,该手动出水口则位于整个储油箱的底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器,其通过污水管而将污水导入到静置槽的容置腔中,经由静置槽中油脂和水的自动分液,位于上层的油脂会自动通过出油槽而流入储油箱中,该储油箱则通过出油管而将油脂排出,当静置槽液面过高时,该阀门机构会控制排污口排出,而将底层的水和杂质排出,从而确保油脂的正常回收,故本实用新型能回收油脂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由于油脂被回收利用,还能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环境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器装配有过滤网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降温管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新型油水分离器 100
静置槽 1 容置腔 11
主腔 111 辅腔 112
排污口 12 出油槽 13
阻隔板 14 过滤网 15
储油箱 2 出油管 21
自动出油口 211 手动出油口 212
手动出水口 213 观察窗 22
降温箱 3 污水入口 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晋江市博艺印染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晋江市博艺印染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03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