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块式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21160.8 | 申请日: | 201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62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张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13/7193;H01R13/514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郑小军;冯志云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可使用于传输以太网络电子信号的模块式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设有积层式陶瓷线圈的模块式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模块式电连接器自开发以来一直广泛应用于数据交换系统,一种称为RJ-45型的模块式电连接器则应用于因特网传输系统。然而,随着计算机小型化发展趋势,所有相关电子元件包括电连接器亦必须随之减小其尺寸,尺寸减小的同时,一些负面后果及问题亦相对产生。
当模块式电连接器应用于低频信号传输时,相邻元件间产生的电性耦合因其对系统工作影响小而被忽略。当模块式电连接器应用于高频信号传输时,相邻元件间产生的电性耦合将对系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开关电源中,由于整流二极管和滤波电容以及电感中的电流或电压急剧变化,容易产生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或噪声(Noise),同时输入电源中也存在高次谐波噪声,这些干扰若不加以扼制,将对负载设备或开关电源本身造成损害,尤其高频以太网络传输的高频信号对于电磁干扰相当敏感;然而一般用来连接或传输高频以太网络的线缆是以一种低价的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 Pair Cable,UTP cable)作为传输媒介。这种UTP线缆并没有金属屏蔽层,因此当高频信号在该非屏蔽双绞线传递时,该非屏蔽双绞线无法提供有效的电磁波屏蔽,导致在该非屏蔽双绞线内传输的高频信号很容易与其它电子元件相互影响进而产生噪声(Noise),使得产品量产时进行EMI测试数值普遍偏高。
为克服该非屏蔽双绞线易受干扰的缺陷,通常在高频以太网络模块电连接器,又称为RJ-45电连接器内装置一电子次模块,以该电子次模块执行过滤信号。该电子次模块是由一内电路板及该内电路板上的多个电子元件所组成,利用该内电路板上的电子电路及各个电子元件滤除高频共模噪声(Common Mode Noise)。该电子次模块的多个电子元件中,以共模扼流线圈(Common Mode Choke Coil)及变压器(Transformer)最为主要,其余电子元件还包括电阻、电容、电感或其它相关电子元件。
如图7所示,美国第7,044,750号专利公开一种模块电连接器。该模块电连接器主要是由一绝缘壳体A、一电子次模块B及一屏蔽壳体C所组成。该绝缘壳体A主要是由一主体A1及一辅助框架A2所组成,该绝缘壳体A的主体A1具有一对接开口A11,该对接开口A11可收容一对接电连接器(图示中未标示)。该绝缘壳体A的辅助框架A2是被组装于该绝缘壳体A的主体A1,且该辅助框架A2具有一容置空间A21,该辅助框架A2的容置空间A21可容纳该电子次模块B。该电子次模块B是由一组对接端子B1、一第一电路板B2、一承载盒体B3、一第二电路板B4及一组连接端子B5所组成。该电子次模块B的各该对接端子B1一端延伸进入该绝缘壳体A的对接开口A11,且各该对接端子B1另一端是被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B2上。该承载盒体B3上装置有多个中间端子B31及多个电子线圈B32,各该中间端子B31两端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电路板B2及第二电路板B4,使该两电路板B2、B4电性导通,且该电子次模块B的各个电子线圈B32是分别由多个导线B321缠绕而成。各该电子线圈B32的多个导线B321分别缠绕于适当的中间端子B31,使各该电子线圈B32分别具有共模扼流线圈或变压器的电气特性。各该连接端子B5的一端分别被焊接于该第二电路板B4,各该连接端子B5的另一端分别延伸出该电子次模块B。该屏蔽壳体C大致包覆该绝缘壳体A及该电子次模块B,以保护该绝缘壳体A及该电子次模块B,使该电子次模块B不受外界电磁波干扰。
在图7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该电子次模块B的多个电子线圈B32是分别将导线B321缠绕于该承载盒体B3上的各该中间端子B31,各该中间端子B31两端再分别电连接该第一电路板B2及该第二电路板B4,由于各该中间端子B31及该两电路板B2、B4占该承载壳体B3内部相当空间,使得该电子次模块B整体体积无法缩小,再者,该电子线圈B32在量产制造时,需先将导线B321的绕组匝数及线径确定后绕制于铁芯,再将导线B321的末端适当对应焊接于各该中间端子B31,无法利用机器进行自动化表面焊接,需另利用生产线的技术人力适当比对配置,进而增加量产时的制造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改良。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11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倾斜感应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泰伯效应的非球面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