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视网膜复位术后护理专用病床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1280.8 | 申请日: | 201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2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楚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楚华 |
主分类号: | A61G7/00 | 分类号: | A61G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041 广东省汕头市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视网膜 复位 术后 护理 专用 病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用具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护理视网膜复位术后病人的专用病床。
背景技术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是近年来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唯一有效的手术方法,而为了使视网膜复位,术中选择性将硅油或膨胀气体注入眼内,为了巩固手术疗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大多数患者(上方裂孔除外)需要长时间保持面向下体位保持这种特殊体位12-16小时/日,其作用是保持裂孔处于最高位,利用硅油及气体向上的浮力及表面张力顶压封闭视网膜裂孔,达到促进视网膜复位的目的,同时正确的俯卧面向下体位还可以避免硅油或气体进入前房,引起角膜水肿、瞳孔阻滞、高眼压、虹膜前粘连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所以,保持面向下体位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但面向下俯卧位属于被迫体位,长时间俯卧位患者常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睡眠不佳、前额部红肿压疮、后颈酸痛等不适症状,患者难以坚持,易并发高眼压、角膜水肿、前房积血、晶体混浊、瞳孔阻滞等并发症。
传统的俯卧面向下体位护理措施如下:采用普通病床、头面部垫一气垫圈俯卧于床上,但是,上述措施具有以下不足:1、头部趴下后,气垫圈所围合的空间基本密封,不透气,使患者产生窒息感,对患者的睡眠造成严重的影响,患者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中断、睡眠减少等等,甚至部分患者因不适应特殊体位而几乎不能入睡而不能坚持强迫体位引起术后并发症;2、常可引起身体的不适,如额部、下颌部受压疼痛红肿,颈部酸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视网膜复位术后护理专用病床,它可以使俯卧面向下体位的患者舒适。
其目的可以按以下方案实现:该视网膜复位术后护理专用病床包括床板、床垫、床头屏,床垫外面包有床笠,床板两侧可拆卸地设有护栏,其主要特点在于,所述床垫为海绵垫,床垫开设有一椭圆形孔,椭圆形孔与床头屏的水平距离为28~32CM,椭圆形孔的长轴长度为20~22CM,椭圆形孔的短轴长度为15~18CM;所述床板为金属床板,金属床板密集设有透气小孔,金属床板的多个透气小孔正对着床垫的椭圆形孔。
所述床笠设有椭圆形孔,床笠的椭圆形孔与海绵垫的椭圆形孔形状匹配,床笠设有拉链或魔术贴。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带透气小孔的床板及带椭圆形孔的床垫,该椭圆形孔通过透气小孔与床底空间相通,使患者保持面向下俯卧位时口鼻透气,保持呼吸顺畅及空气流通;患者夜晚睡眠时间及质量提高,满足了面向下体位的全程舒适,达到了人性化护理服务,提高了视网膜复位术后患者采用面向下体位的医从性,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或防止术后瞳孔阻滞、高眼压,避免因填充物与晶体后囊长时间接触而引起的晶体混浊等并发症。
2、高弹海绵垫的应用,让额部、下颌部及胸腹部舒适,防止压疮,患者术后眼压及术眼的疼痛得到很好的控制。
3、设计了带有拉链或魔术贴的可拆洗床笠,适用于带椭圆形孔的特殊床垫,床笠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更换、拆洗,保持清洁卫生,符合院感管理要求,避免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该视网膜复位术后护理专用病床包括碳钢金属制成的床板1、高弹海绵床垫2、床头屏3,床垫外面包有床笠,床板两侧可拆卸地设有护栏,床垫开设有一椭圆形孔4,椭圆形孔与床头屏的水平距离为30CM,椭圆形孔的长轴长度为21CM,椭圆形孔的短轴长度为16CM;金属床板密集设有透气小孔5,金属床板的多个透气小孔5正对着床垫的椭圆形孔4。床笠设有椭圆形孔,床笠的椭圆形孔与海绵垫的椭圆形孔形状匹配,床笠设有拉链以便拆洗。
上述实施例中,椭圆形孔与床头屏的水平距离也可以改为28CM,或为32CM;椭圆形孔的长轴长度也可以改为20CM,或为22CM;椭圆形孔的短轴长度也可以改为15CM,或为18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楚华,未经张楚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12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