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织机梭子专用聚氨酯胶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1346.3 | 申请日: | 201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25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黄美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美昌 |
主分类号: | D03D37/00 | 分类号: | D03D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40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织机 梭子 专用 聚氨酯 胶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圆织机领域,特别是一种圆织机梭子专用聚氨酯胶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制造使用的圆织机梭子胶轮至今为止仍然采用橡胶制作的胶轮,由于圆织机编织塑料编织袋是连续高速运转的设备,同时现有的圆织机特别是应用最普遍的四梭圆织机其梭子运行轨道是斜轨道,梭子的胶轮在运行过程中受力很大,用橡胶制作的胶轮使用寿命很短,用不了半个月就出现磨损、掉粒、或剥离,经常需仃车更换,严重影响开机率,造成维修费用大,效率低,成本高;为了克服上述缺陷,近几年许多技术人员进行研究但成效甚微,CN1868702A公开了发明专利申请(圆织机上专用的聚氨酯弹性体胶轮),该申请技术由于无法克服聚氨酯弹性体在受力运行中产生大量的自生热这种致命缺陷而使聚氨酯弹性体胶轮很快损坏而无法实际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圆织机梭子专用聚氨酯胶轮,提高梭子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圆织机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圆织机梭子专用聚氨酯胶轮,包括轴承1、弹性挡圈2、轴承套3、胶粘层4、轮体5,其特征在于轴承套3材料为金属铝,内径尺寸为26mm,外径尺寸大于36mm,轮体5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内径尺寸大于36mm,外径尺寸为50mm,邵氏硬度95度以上。
作为优选,所说的一种圆织机梭子专用聚氨酯胶轮,其特征在于轴承套3两侧面或一个侧面设计有径向的若干根筋11。
作为优选,所说的一种圆织机梭子专用聚氨酯胶轮,其特征在于轴承套3两侧面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聚氨酯弹性体材料作轮体,大大提高耐磨性能,由于设计了轮体5的内径尺寸大于36mm,外径尺寸为50mm以及邵氏硬度95度以上,从而有效减少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应用上的自生热量,轴承套3材料由于采用金属铝以及设计其内径尺寸为26mm,外径尺寸大于36mm,从而使轴承套3两侧面有较大面积将聚氨酯弹性体运行中产生的热量及时传导散走,轮体5和轴承套3的上述设计可有效克服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应用上的发热变形损坏这一致命缺陷,在轴承套3两侧径向方向设计有若干根筋11更有利于散热而更能提高聚氨酯胶轮的使用寿命,使用寿命可以达三个月以上,极大地提高圆织机生产效率和降低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结构尺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祥细说明实施例
参照图1,1-轴承、2-弹性挡圈、3-轴承套、4-胶粘层、5-轮体,轴承1与轴承套3过渡配合,轴承1两侧由弹性挡圈2固定在轴承套3的内孔中间位置,轴承套3与轮体5由胶粘层4粘接,结合图2,其特征在于轮体5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内径尺寸大于36mm,外径尺寸为50mm,邵氏硬度95度以上,这种设计严格控制聚氨酯弹性体轮体的壁厚在7mm以下,一般采用4mm-5mm,加上邵氏硬度控制在95度以上,这种轮体5的尺寸设计可有效降低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在高负荷高速运动下产生的自生热,另一方面轴承套3材料为金属铝,内径尺寸为26mm,外径尺寸大于36mm,金属铝是热的优良传导体,热传导系数为237w/m.k,比原来使用的钢材料热传导系数36-54w/m.k高5倍,由于设计轴承套3的外径尺寸大于36mm,散热面积由原来采用钢圈(钢圈内径26mm,外径31mm)的447平方毫米提高到1206平方毫米以上,散热面积是原来的三倍,可及时有效地将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在高负荷高速运动下产生的自生热传导散走,从而保证了梭轮正常运行直至正常磨损,上述措施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使用寿命可以达到三个月以上,极大地提高圆织机生产效率和降低维修成本。
参照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俯视示意图,其特征在于轴承套3两侧面或一个侧面设计有径向的若干根筋11,这种结构有利于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在高负荷高速运动中的散热,可进一步提高梭轮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美昌,未经黄美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13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