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依靠锁钩本身自重实现门板自动打开的门板锁止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21579.3 | 申请日: | 201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45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杨展露;刘志远;武可意;周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和田汽车改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1/28 | 分类号: | B60P1/28;B60P1/273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吴小灿 |
地址: | 1026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依靠 本身 自重 实现 门板 自动 打开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是用于自卸车上的一种依靠锁钩本身自重实现门板自动打开的门板锁止机构。
背景技术
自卸汽车在倾卸物料的时候需要一套门板能够自动打开、并且在完成倾卸的时候门板能够自动回位的锁止机构。传统的门板自动锁止机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门板锁止座、锁钩、固定支座、回位弹簧、锁链和固定紧固件,门板锁止座固定于门板底面,固定支座固定于车厢底面靠近后门板处,锁钩与固定支座通过销轴可转动的连接,锁链一端与固定在汽车底盘车架上的固定紧固件连接,另一端与锁钩连接,回位弹簧的一端连接固定支座,另一端连接锁钩。锁止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锁钩依靠锁链拉力克服回位弹簧的弹力,紧紧扣住门板锁止座。倾卸货物时:车厢倾斜,门板锁止座与固定紧固件之间的距离变短,锁链松开,锁钩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绕固定支座顺时针旋转脱离门板锁止座,门板自动打开;在完成倾卸时,车厢回复原位,门板锁止座与固定紧固件之间距离变大,锁钩在锁链的拉力下克服回位弹簧拉力,绕固定支座逆时针旋转,并且牢固的压在门板锁止座上,门板自动闭合。可见这套锁止机构主要依靠回位弹簧的伸缩来实现后门板打开或闭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弹簧的老化,或者倾卸时的物料或在行驶中后轮甩出的污垢等粘附在回位弹簧上等等原因,使回位弹簧失效,导致在汽车倾卸货物时门板打不开造成门板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产品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自卸车上的锁止机构,在倾卸物料时依靠锁钩本身的自重即可使门板自动打开,在完成倾卸后依靠锁链的拉力即可安全的锁止门板,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性更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依靠锁钩本身自重实现门板自动打开的门板锁止机构,包括锁钩、固定支座、锁链和固定紧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的重心部位连接锁链的一端,锁链的另一端和固定在车架上的固定紧固件连接,锁钩的尾端以销轴为支点与固定在车厢底板后端的固定支座可转动的连接。
所述锁钩的钩头在门板闭合时通过拉紧的锁链克服锁钩自重而扣住门板的外侧面,在门板打开时依靠锁钩的自重而脱离门板的外侧面。
所述锁钩自身重量为8~12kg。
所述锁钩的钩头与门板外侧面的接触面为平面。
所述固定紧固件安装在与底盘车架焊接在一起的防翻托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改变锁钩的受力位置和旋转支点,达到了在倾卸物料的时依靠锁钩自重即可实现门板的自动打开、在完成倾卸后能够依靠锁链的拉力即可实现安全的锁止门板的目的,取缔了回位弹簧,消除了传统锁钩由于回位弹簧的失效引起的弊端,安全可靠性更高。具体的,将锁链的一端与锁钩的重心部位连接,锁链的另一端和固定在车架上的固定紧固件连接,同时将锁钩的尾端通过销轴与固定在车厢底板后端的固定支座可转动的连接;在锁止位置时,锁链的拉力直接作用于锁钩的重心,拉紧锁钩,使锁钩的钩头紧紧的扣压在门板的外侧面上,此时锁钩和门板的接触面与门板打开时施力方向垂直,改进了传统锁钩锁止方向与门板施力方向成一定角度的设计,使锁止更可靠。在汽车倾卸物料时,车厢顺时针旋转,锁链两端之间的距离变短,锁钩失去锁链的拉力,锁钩依靠锁钩自重提供的转动力矩以及门板推力,使锁钩绕固定支座顺时针旋转,脱离门板,实现门板的自动打开。汽车完成卸货后,车厢逆时针旋转,锁链两端之间的距离变长,锁链开始给锁钩提供拉力并逐渐变大,使锁钩克服自身的重力逆时针向上旋转,使锁钩的钩头紧紧的压在门板的外侧面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门板锁止机构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门板锁止机构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锁止机构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锁止机构闭合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示如下:
1-门板锁止座,2-锁钩,3-固定支座,4-回位弹簧,5-锁链,6-固定紧固件,11-锁钩,12-固定支座,13-锁链,14-固定紧固件,15-防翻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和田汽车改装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和田汽车改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15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