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活性炭的织层结构布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2732.4 | 申请日: | 201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10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明泽 |
主分类号: | D06N7/00 | 分类号: | D06N7/00;B32B5/16;B32B5/30;A61L9/0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活性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织层结构布,尤指提供一种相对第一布层(上层)及第二布层(底层)之间设有一活性炭层(中间层),利用活性炭层的具有吸附作用的织物特性,并能广泛地应用于纺织工业上。
背景技术
为符合现今人的使用,其布种有一般布及功能布的区分,又以功能布为多,而其有活性炭的功能布也受到广大的运用,而一般生产其有活性炭的纤维布,系将活性炭粉与纤维合成制成活性炭布,其单价较高且其缺点如下:
1.其程序相当烦杂。
2.成本较高。
3.仅位于纤维表面的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因而埋藏于纤维内的活性炭形成浪费而且降低吸附效果。
另有一种制作方式,是将活性炭混合胶喷涂在布的表面,再与布或薄膜相互进行贴合加工,其活性炭粉的粉粒较细但是利用喷涂方式其耐洗涤性不佳,还有将活性炭与胶混合,不织布等经浸泡方式加工,而碳粉粘着于材料,后经过烘干为一成品,此种方式为制造口罩与过滤材料较多或再与织物作贴合,此又需于织物上上胶或针札加工,不具环保性与简化性,并且不耐洗涤及吸覆性差,且不织布等经浸泡方式加工,另需溶剂加以烯释或调配,如此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也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成本低、耐洗涤的具有活性炭的织层结构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活性炭的布层结构,其由上层、中间层、底层所组成,其中,上层与底层之间相对位置形成该中间层,其特征在于:
该上层为第一布层,该底层为第二布层,该中间层为活性炭层,该活性炭层由活性炭颗粒及热熔胶粒相互混合后,其中热熔胶经热熔后与活性炭胶合后形成在第一布层与第二布层之间,并形成具有活性炭层的布层结构;因活性炭的吸附特性,使能应用于各种织物上。
其中:该上层为布或不织布或TPU膜或TPE膜或PU膜或PP膜或OPET膜。
其中:该底层为布或不织布或TPU膜或TPE膜或PU膜或PP膜或OPET膜。
其中:该热熔胶热熔时附着于活性炭部分表面上。
其中:该热熔胶层为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尼龙或聚酯。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上述上层与底层之间的活性炭层是热熔胶经热熔与活性炭胶合后形成在布层之间的中间层,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且由于热熔胶能够与上层与底层以及活性炭之间相互胶合具有耐洗涤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布层结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布层结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布层结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布层结构;11-第一布层(上层);12-活性炭层(中间层);121-活性炭颗粒;122-热熔胶颗粒;13-第二布层(底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活性炭的织层结构布,该布层结构10如图2、图3所示,其由第一布层(上层)11、第二布层(底层)13及活性炭层(中间层)12所组成,其中第一布层11及第二布层13可为各种布层,而二相对应的第一布层11以及第二布层13之间,设有一活性炭层(中间层)12,其中活性炭层12由活性炭颗粒121及热熔胶颗粒122相混合后,由热熔胶颗粒122热熔后,使活性炭颗粒121相互胶合于第一布层11与第二布层13之间,其中,第一层布(上层)11可为布或不织布或TPU膜、TPE膜、PU膜、PP膜、OPET膜。其中,第二层布(底层)可为布或不织布或TPU膜、TPE膜、PU膜、PP膜、OPET膜,该热熔胶层13为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尼龙或聚酯,如图2所示。
如图1所示,主要制法是于工作台的适当位置设有一投料唧筒,其中间层13的制法形成为将活性炭颗粒121与热熔胶颗粒122依一定比例相互混合。投料:投入投料唧筒中。加热:于投料唧筒的后端设置一热管,作为活性炭颗粒121与热熔胶颗粒122的加热后相互胶合形成中间层13。将第一布层11经由工作平台通过投料唧筒时,其活性炭颗粒121及热熔胶颗粒122即落入第一布层11的表面上。接续所形成的中间层12再与第二布层13结合而形成整体布层结构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明泽,未经陈明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27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块式无砟轨道螺杆调节器
- 下一篇:配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