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筒形热交换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4684.2 | 申请日: | 201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46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包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12 | 分类号: | F24H1/12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9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筒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具体是一种以高效燃油作为加热传热介质的新型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生产的热交换器种类繁多,其广泛应用于家庭、宾馆、饭店、医院、办公楼等场所的加热设备系统中。目前市面上的热交换器形态各异,他们的工作原理大体都相同,即燃料(煤、油、气)在燃烧炉中燃烧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流经热交换器,实现散热、吸热的换热步骤。目前市面上的热交换器按燃料种类分,可分为燃煤型、燃气型和燃油型热交换器,随着节能环保高效的国际发展趋势,燃煤型热交换器已经逐步淘汰。燃气型热交换器凭借环保、污染少等优点已成为热交换器主导。随着人们对热交换器的更高追求,尤其是对热转换效率的标准逐步提高,燃油型热交换器已开始由传统的工业用方向转向家用方向。但现有的燃油型热交换器存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热转换效率低、热量损耗较大等问题,不太符合家用热交换器对热转换效率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巧妙合理、便于维护清理、使用寿命长、热效率高、即节能又耐用的圆筒形热交换器。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圆筒形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燃烧腔体、螺旋套筒、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燃烧腔体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形,在燃烧腔体的内周壁上均匀布设有条形翅片,条形翅片平行于圆筒形燃烧腔体的轴线方向,条形翅片的两端延伸至燃烧腔体两端的开口处;螺旋套筒套在燃烧腔体上,螺旋套筒的内周壁上设有凸螺旋线,所述凸螺旋线的内缘与燃烧腔体的外壁面紧密结合,燃烧腔体外壁与螺旋套筒内壁之间形成一个螺旋通道;所述上端盖、下端盖为端面开口的杯形,上端盖、下端盖套在燃烧腔体和螺旋套筒的两端并密封连接固定;所述上端盖上设有与螺旋通道一端相通的进水口,所述下端盖上设有与螺旋通道另一端相通的出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端盖、下端盖的内壁面上设有周向的内密封凹槽和外密封凹槽;上端盖、下端盖与燃烧腔体两端的外壁之间通过装在内密封凹槽内的内密封圈密封;上端盖、下端盖与螺旋套筒两端的外壁之间通过装在外密封凹槽内的外密封圈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旋套筒上套装有两端开口的隔热加强套,隔热加强套两端的开口设为缩口,该缩口箍紧螺旋套筒的两端;隔热加强套两端伸入上端盖、下端盖内并密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端盖的进水口处和下端盖的出水口处均设有温度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燃烧腔体两端的端面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有固定孔;所述上端盖、下端盖的端面上沿圆周均匀分布有安装孔,安装孔与固定孔一一对应,上端盖、下端盖利用装在安装孔和固定孔内的螺钉固定连接在燃烧腔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燃烧腔体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铝材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旋套筒采用耐高温塑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热加强套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结构巧妙合理,助燃空气进气量充足,可保证燃油充分燃烧,提高燃料利用率;燃烧腔体设计成带有条形翅片的圆筒形结构,可大大增加热交换器的对流传热面积,强化传热过程,降低排烟温度,减少排烟热损失,提高热能利用率;吸热的水在螺旋通道内流动,延长了水流的吸热路径,而且由于水流路径呈螺旋型,水流在流速很低的情况下也始终处于轻微湍流状态,难以形成层流,使对流传热的主要热阻被有效地克服,燃烧腔体内外传热被同时强化,因而传热系数很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实施例中的圆筒形热交换器主要由燃烧腔体1、螺旋套筒2、上端盖3、下端盖5和隔热加强套4等零部件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46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管手术用吸引管
- 下一篇: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