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封闭型留置针导管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4776.0 | 申请日: | 201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99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永曦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5/36;A61M5/158 |
代理公司: | 福州展晖专利事务所 35201 | 代理人: | 陈如涛 |
地址: | 350005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闭 留置 导管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介质引入体内的装置,特别是一种封闭型留置针导管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封闭型留置针导管组件包括有前端开具有回血槽的针管、透明或者半透明导管、导管座以及延长管接头,导管的一端部与导管座连接,针管插接在导管腔中,并且针管壁与导管之间有缝隙,形成一种环形腔;导管座的内腔中空,前端留有回血腔,并与延长管接头连接并连通,后端则安装有隔离塞。延长管接头、回血腔通过依序由环形腔、回血槽、针管内腔、针尖口形成的通道与外界相通。临床使用中,与延长管接头连接的延长管预先接驳输液管,此时延长管、延长管接头、回血腔中的气体必须通过与外界连通的通道排出,输液方能进入延长管,并经由延长管接头进入回血腔,然后进行输液。但是,由于导管组件中,延长管及回血腔与外界相通的通道仅为环形缝隙腔,通道过小,排气缓慢,回血腔中还会留有排气死角,影响该封闭型留置针的使用。封闭型留置针还有一种结构,其采用无回血槽的针管,这种的留置针排气通道更小,出气口几乎密闭住,使用更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排气通畅的封闭型留置针导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封闭型留置针导管组件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封闭型留置针导管组件,包括有针管、导管、导管座以及延长管接头,导管的一端部与导管座连接,针管经由导管座内腔中轴穿插在导管腔中,与导管之间形成环形缝隙腔,导管座的内腔中空,内腔前端留有回血腔,与导管连通,后端安装有隔离塞,延长管接头安装在导管座前端,与回血腔连通,其结构要点在于,还包括有一排气导孔,其安装在导管座前端,并与回血腔连通。
使用耐,通过延长管接头所连接的延长管接驳输液管,随着延长管、导管座内腔的气体可以通过排气导孔排出外界,输液顺利进入延长管,并到达回血腔。这样,无论封闭型留置针采用带回血槽或者没有回血槽的针管,专用的排气导孔都可以迅速排除延长管及导管组件内的空气,以便于输液可以快速、便捷的进行。
原有的封闭型留置针在设计中,已经预留有与外界相通的通道,便于在输液的过程中将导管组件中的气体排出外界,使得输液能够在外压作用下进入延长管,到达回血腔。这样的设计在十几年的长时间内固有存在,以至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此长时间内,不去考虑另设排气通道的可能,久而久之形成技术偏见。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突破了该技术领域的技术偏见,在封闭型留置针的导管组件中增加了排气导孔,解决在长期以来输液方面不方便,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对于医用上争分夺秒的用针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具体为:
排气导孔上安装排气隔膜。或者是:
排气导孔中安装有排气塞,其由透气隔液材料制作而成。
无论是排气隔膜还是排气塞,都需要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隔液性,才能保证排气的顺畅、快速,同时使得输液不会从该排气导孔渗漏出去。最优选择是采用透气不透水的医用材料,遇水后一分钟内自动密闭,这样在输液过程中,该排气导孔便可完全密闭,不影响输液的进行。
可以是:排气塞的横断面积大于排气导孔的内横断面积,这样排气塞便以紧配合的方式安装在排气导孔内。
还可以是:在排气导孔的出口端部设置有凸起卡环,将排气塞卡钳在该卡环的前端,保证排气塞在排气导孔中的紧固安装,不会脱出。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进一步具体为:
排气导孔的内横断面积大于延长管的内横断面积。
这样,可以使得导管组件及延长管中的空气更快速的从排气导孔排出。
排气导孔的中轴线与导管座的中轴线成一夹角,并与延长管接头对称分布在导管座的两侧边。
排气导孔的安装不应影响封闭型留置针的正常使用,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其有一轴平面与延长管接头的轴平面在同一平面上。
更佳的方式是,排气导孔与导管座的连通处为延长管接头轴线的延伸点与导管座内壁的连接点。
封闭型留置针的排气最关键在于延长管接头内的排气,上述的排气导孔的位置安排可以使延长管及延长管接头中的空气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排出外界。
同时,排气导孔的高度应小于延长管接头的高度。在保证排气塞的安装前提下,排气导孔的高度应当越小越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永曦,未经陈永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47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染色体标本滴片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红外探测器的读出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