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并联电容器组中性线连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5403.5 | 申请日: | 201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9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周景烁;吕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景烁;吕军 |
主分类号: | H01R4/32 | 分类号: | H01R4/32;H01R4/62;H02J3/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石泽智 |
地址: | 51036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并联 电容器 中性线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装置,特别是一种高压并联电容器组中性线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并联电容器是一种静止的无功补偿设备,主要作用是向电力系统提供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电气设备的三相星形接法将各相电源或负载的一端都接在中性点上,可以将中性点引出作为中性线,形成三相四线制。110kV变电站的10kV并联电容器组投运时,并联电容器组的中性线可能出现发热,当温度超出规定的正常运行温度,会严重影响了电容器组的安全运行。中性线的发热位置主要出现在铜排线和铝软线的连接点(简称铜铝连接点)。而对于连接点的发热成因主要有:1、连接点电阻值变大,一般在铜-铝连接点的位置出现氧化锈蚀引起。在潮湿的空气中,铝表面会产生三氧化二铝,铜表面会生成氧化铜的氧化膜;这些氧化膜导电性能非常低,容易造成连接点局部温度的升高。铜铝两种金属间存在电位差,铜为正极原电池,铝为负极原电池,直接接触容易形成电池效应,产生电化腐蚀,增大了接触电阻,造成导体温度上升的现象;同时,由于铜铝热膨胀系数不同,铜的热膨胀系数为17.7μm/m.℃,铝的热膨胀系数为23μm/m.℃。冷却后不能同时恢复原来的体积,而长时间直接搭接运行会产生接触间隙,从而导致连接处松动,接触电阻增大,造成过热现象。2、连接点出现涡流,并联电容器组当采用星形接法,其三相电容值理论上是必须达到平衡的,因此中性线不应有电流通过。如果并联电容器组三相电容值没有达到平衡的状态,使中性线有一定的电流通过,而这些电流通过导线及连接点时会形成一定的涡流,涡流通过导体会促使其温度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在铜端与铝端的连接点位置使用一种体积较小的铜铝过渡板,从而可保证设备的运行安全,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且铜材用量较少,制造成本较低的高压并联电容器组中性线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一种高压并联电容器组中性线连接装置,包括铜排中性线、铝软中性线、螺栓,其特征在于:在铜排中性线与铝软中性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了铜铝过渡板,并都穿装于螺栓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铜铝过渡板的一面为铜板,另一面为铝板,两者相互焊接。螺栓采用铜制成。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简单合理,在铜端与铝端的连接点位置使用一种体积较小的铜铝过渡板,效果体现快,电气性能和力学性能好,铜材用量较少,制造成本较低,并可保证设备的运行安全,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铜排中性线1、铝软中性线2、螺栓3、铜铝过渡板4等。在铜排中性线1与铝软中性线2之间的连接处设置了一块体积较小的铜铝过渡板4,并都穿装于螺栓3上。铜铝过渡板4是在一块大小适中的铝板的一端表面上,焊合一块铜板,两者成为冶金结合的整体。铜铝金属中间增加一块过渡的金属,使其达到两种金属不需直接连接的要求。螺栓(3)采用铜材制成。
另在正常情况下,中性线是处于零电流的理论状态。为了确保在正常情况下中性线是零电流状态,就必须对电容器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即对原来电容器组的各电容器电容值按三相平衡的原则重新计算并分配,再编排合理的位置组成三相电容值基本平衡的电容器组。这样,就可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及防止涡流导致的发热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景烁;吕军,未经周景烁;吕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54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嵌入式插座模块装置及卧式布线装置
- 下一篇:新型电动车动力电池组温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