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仿生导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6963.2 | 申请日: | 201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30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凤;杨沛;胡丽娜;罗金凤;张先娟;刘小娇;江晓琴;倪娟;周晖;熊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A61F5/451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黄幼陵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导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涉及用于外科手术后、严重烧伤、尿潴留、晚期膀胱癌、尿失禁等患者的留置导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导尿装置有两种结构,其中一种导尿装置的导管为两腔管,含有球囊充盈介质输送腔和尿液引流腔,如图1所示,另一种导尿装置的导管为三腔管,含有球囊充盈介质输送腔、尿液引流腔和灌洗腔,如图2所示。使用时,两种导尿装置均通过充盈的高压球囊(压力>100cmH2O)固定于膀胱内。
膀胱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搜集和贮存双侧肾脏产生的尿液,并能随意间歇排空尿液。它在一定容量和压力范围内无感觉地充盈,当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的感觉神经将膀胱充盈信息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传出信息,使尿道括约肌松弛,同时以逼尿肌为主、腹肌为辅的排尿肌群收缩,使尿液排出,完成排尿反射。另外,尿道括约肌只在排尿时开放,可以防止细菌逆行进入膀胱导致感染,因此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而留置现有的导尿装置以后,膀胱内尿液持续引流到体外,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不良反应:
(1)尿道括约肌持续开放,引流出的尿液和细菌可能逆行入膀胱,诱发感染;
(2)虽然手术时膀胱持续空虚状态有利于盆腔手术操作和减少手术对膀胱的损伤,但非手术时膀胱长时间缺乏充盈状态,容易发生膀胱壁粘连;
(3)尿管持续引流使膀胱与外界压力梯度减小,为了保证引流通畅,常常需要使用管径较大、管壁较厚的导尿管,势必也增加了尿管的外径和硬度,而硬质的粗尿管增加了尿道粘膜受压并发生缺血性损伤;
(4)导管及球囊对患者尿道和膀胱括约部的持续压力刺激,使膀胱的神经感受器产生适应性改变(当感受器持续受到恒量刺激时,其传入信号逐渐减少的过程,称为适应,如嗅觉适应),因此不能感知膀胱内尿液充盈(尿意)并完成排尿反射,即发生尿潴留。此时需要有超过适应的恒量的刺激,才能产生尿意感觉和排尿反射。高压球囊不仅增加对粘膜的压迫,而且增加了膀胱对容量和压力刺激的感受阈值,因此取出导尿装置后的尿潴留更严重,发生率也更高;
(5)一些初级操作者缺乏尿道的解剖知识,在球囊尚未进入膀胱腔内即注入充盈介质(液体或气体)扩张球囊,导致尿道压迫伤,甚至撕裂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类仿生导尿装置,以防治留置导尿装置后的尿潴留、尿路逆行感染和膀胱粘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仿生导尿装置是在现有两种导尿装置基础上的改进,主要改进之处是在尿液引流腔的下端设置了带有仿膀胱括约肌生理功能的泄压阀。
本实用新型所述仿生导尿装置有属于一个总的实用新型构思的两种基本结构:
1、第一种基本结构
仿生导尿装置包括导管、设置在导管上部段的球囊,导管含有球囊充盈介质输送腔和尿液引流腔,球囊充盈介质输送腔的下端设置有防止充盈介质返流的单向阀,其被球囊包覆部段设置有与球囊相通的孔,尿液引流腔的上端开有尿液入口,其下端开有尿液出口并设置有仿膀胱括约肌生理功能的泄压阀。
为了便于灌洗膀胱,可在上述仿生导尿装置的尿液引流腔上设置灌洗口,所述灌洗口位于泄压阀之上,以避免逆行的细菌污染。
2、第二种基本结构
仿生导尿装置包括导管、设置在导管上部段的球囊,导管含有球囊充盈介质输送腔、尿液引流腔和灌洗腔,球囊充盈介质输送腔的下端设置有防止充盈介质返流的单向阀,其被球囊包覆部段设置有与球囊相通的孔,尿液引流腔的上端开有尿液入口,其下端开有尿液出口并设置有仿膀胱括约肌生理功能的泄压阀,灌洗腔的上端开有灌洗液出口,其下端开有灌洗液入口。
为了减少尿道黏膜缺血损伤,且不影响球囊的密闭和固定功能,本实用新型所述仿生导尿装置通过增大球囊壁的面积来降低球囊的压力。本实用新型中,球囊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其球径d1=1.2d2~2d2(替代原有球囊的球径d1=d2),所述d2是球囊所包覆的导管的外径。
为了防止初级操作者在球囊尚未进入膀胱腔即注入充盈介质扩张球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在导管上设置刻度线。
本实用新型所述仿生导尿装置中的泄压阀优选以下两种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69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