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桡动脉止血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7029.2 | 申请日: | 201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80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牛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牛立杰 |
主分类号: | A61B17/135 | 分类号: | A61B17/1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265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桡动脉 止血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医疗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动脉鞘管拔除后的止血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桡动脉止血器主要由调节螺杆、固定板、压力板、软垫或气囊(包括气囊垫和带球囊的气囊管)、固定带、固定带回穿粘扣等组成,将固定板置于前臂内侧,调整软垫或气囊位置至桡动脉穿刺处后固定,通过调节螺杆或给气囊充气加压使桡动脉穿刺处拔除动脉鞘管无出血、渗血,表示止血成功,减压过程是通过调节螺杆或给气囊拍气减压。减压通常采用分段减压压迫止血法+定点定量加压包扎法和定时减压止血法。但是,此类桡动脉止血器均需人工操作,大量术后病人的定时分段减压大大增加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且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很难把握定时、定点、定量减压的操作,容易导致穿刺点出血、桡动脉闭塞、局部皮下渗血、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上述之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桡动脉止血器,其不仅能自动加压止血,而且自动定时、定点、定量减压。
为达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有:调节杆、软垫、气囊、内侧固定板、外侧固定板、固定带、固定带回穿粘扣,内侧固定板与外侧固定板通过固定带及固定带回穿粘扣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调节杆上装设有弹簧,气囊及软垫依次连接于调节杆末端,并通过调节杆固定于内侧固定板上,气囊通过压力连接管与电子压力泵套连接。所述的电子压力泵包括压力传感器、电子控制排气阀、气泵,三者通过气路、电路双重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软垫置于桡动脉穿刺处后固定止血器,预设电子压力泵起始压力后(一般高于术侧上肢动脉收缩压30-50mmHg或4-6.6KPa),启动电子压力泵,压力泵自动向气囊充气加压,加压至起始压力后可拔除动脉鞘管,观察穿刺点无出血、渗血,完成对电子压力泵减压间隔时间及单次减压幅度的设定,电子压力泵即按预定程序自动定时、定点、定量减压直至压力为零;如拔除动脉鞘管后,穿刺点出血或渗血,可在设定起始压力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压力,确定加压至穿刺点无出血、渗血后,完成对电子压力泵减压间隔时间及单次减压幅度的设定,通过对电子压力泵的程序设定达到能够自动加压止血而且自动定时、定点、定量减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气囊通过电子压力泵实现电-机械转换,可以在减轻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实现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后,桡动脉护理的规范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压力泵的内部构造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压力泵正面图。
图中标记:1.液晶显示器,2.电源开关,3.压力时间增益键,4.减压/快速排气键,5.模式转换、启动确认键,6.显示器排线,7.集成电路板,8.压力传感器,9.通气压力管,10.压力泵充气口,11.电子控制排气阀,12.气泵,13.电线,14.电源,15.集成电路,16.内侧固定板,17.弹簧,18.调节杆,19.压力连接管,20.固定带回穿粘扣,21.电子压力泵,22.固定带,23.外侧固定板,24.气囊,25.软垫。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调节杆18、软垫25、气囊24、内侧固定板16、外侧固定板23、固定带22、固定带回穿粘扣20,气囊24与软垫25连接,内侧固定板16与外侧固定板23通过固定带22及固定带回穿粘扣20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调节杆18上装设有弹簧17,气囊24及软垫25依次连接于调节杆18末端,并通过调节杆18固定于内侧固定板16上,气囊24通过压力连接管19与电子压力泵21套连接,电子压力泵21通过固定带回穿粘扣20固定。
其中内侧固定板16、外侧固定板23通过固定带22及固定带回穿粘扣20固定于患者术侧前臂,通过电子压力泵21向气囊24充气、排气,使气囊24膨胀、压缩,带动调节杆18及弹簧17伸缩,调节软垫25对患者前臂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牛立杰,未经牛立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70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球拍拍框截断结构
- 下一篇:可携式电子装置容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