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倒睡折叠床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27777.0 | 申请日: | 201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01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周中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中吉 |
主分类号: | A47C19/12 | 分类号: | A47C1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床,尤其是涉及一种倒睡折叠床。
背景技术
折叠床,是一种利用关节原理设计,为了方便和节省体积空间,通过各种折叠方式可以折叠收放的简易床。因为折叠床方便实用,极便于储存和搬运,因此深受用户喜欢。目前市面上按照不同的材质,折叠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种类:木制折叠床,钢丝折叠床,帆布折叠床等。按照不同的用途,折叠床还可以划分为:婴儿折叠床,多功能折叠床,户外折叠床,躺椅折叠床等。
现有的折叠床在展开的时候,床面均是处于水平状态,无法调节倾斜度。据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发现,人们睡觉的时候,如果头部低,头部以下高的倒睡方式更符合人体内血液循环的自然规律,可以起到良好的保健功效。因此对现有折叠床的结构需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实用,结构简单,可调倾斜度的倒睡折叠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倒睡折叠床,包括第一床框体,第二床框体和中间支架,第一床框体与中间支架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床框体与中间支架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第一床框体上活动设置有可折叠的第一床脚;在第二床框体上活动设置有可折叠的第二床脚。
所述的中间支架上设置有中间支脚;以便于对第一床框体和第二床框体与中间支架之间的连接处进行支撑。
所述的第一床脚和第二床脚为可调节高低的伸缩床脚,通过调节第一床脚和第二床脚的高低与中间支架的配合,可以使展开的床面具有需要的倾斜角度或者是保持水平状态。所述的伸缩床脚可以通过螺纹旋转连接的两部分组成,在其中一部分床脚上设置有固定旋钮。
所述的第一床脚的高度大于中间支脚的高度,中间支脚的高度大于第二床脚的高度,使第一床框体和第二床框体绕中间支架展开的床面具有倾斜度。
所述的倾斜度的范围为0~30度。
所述的第一床框体上设置有第一床垫体,第二床框体上设置有第二床垫体。
所述的第一床框体或者第二床框体的外侧边缘部设置有挂钩;以便倒睡时防滑腰带和防滑脚扣的固定。
所述的第一床框体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护板,在第一护板上设置有挂钩或者固定孔。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占用空间小,用途广泛;更为特别的展开的床面可具有0~30的倾斜度,可以调节睡眠时的倾斜度,利于进行倒睡保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倒睡折叠床展开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倒睡折叠床展开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倒睡折叠床折叠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倒睡折叠床,如图1~图3所示,包括第一床框体1,第二床框体2和中间支架3。第一床框体1与中间支架3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床框体2与中间支架3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一床框体1与第二床框体2可以绕着中间支架3进行展开或者折叠起来。在第一床框体1上活动设置有可折叠的第一床脚11,第一床脚11可以折叠在第一床框体1内。在第二床框体2上活动设置有可折叠的第二床脚21,第二床脚21可以折叠在第二床框体2内。中间支架3上设置有中间支脚31,以便于对第一床框体1和第二床框体2与中间支架3之间的连接处进行支撑,提高牢靠程度,延长使用寿命。在第一床框体1上设置有第一床垫体12,在第二床框体2上设置有第二床垫体22。第一床脚11和第二床脚21为可调节高低的伸缩床脚,通过调节第一床脚11和第二床脚21的高低与中间支架3的配合,可以使展开的床面具有需要的倾斜角度或者是保持水平状态。所述的伸缩床脚可以通过螺纹旋转连接的两部分组成,在其中一部分床脚上设置有固定旋钮9。第一床框体1或者第二床框体2的外侧边缘部设置有挂钩5;以便倒睡时防滑腰带和防滑脚扣的固定。在第一床框体1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护板4,在第一护板4上设置有挂钩5或者固定孔6,以便倒睡时防滑腰带和防滑脚扣的固定。在第二框体2的外端部设置有第二护板7,以便于安放第二床垫体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中吉,未经周中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77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质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纳米元素中药负离子远红外功效性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