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28837.0 | 申请日: | 201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9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孙修德;曹会芹;袁俊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8 | 分类号: | E02D5/58;E02D5/3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夏素霞 |
地址: | 0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混凝土 管桩接桩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辅助装置,特别涉及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其单桩承载力高、应用范围广和成桩质量高等优点已经在建筑施工的基础处理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为了有效保证成桩质量的统一,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都是经过工厂化生产的,正是因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都是经过标准化生产,一般的成桩长度为10米,而正常施工中沉桩深度又因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而不同,所以施工过程中接桩是不可避免的;预应力混凝土压入土层或者岩石层以后主要靠桩底端的承压和桩侧与土层之间的摩擦力来承载桩顶端的压力,所以在接桩过程中必须保证两根桩同轴偏差在施工规范要求的范围内,现有的接桩技术是在前一根桩顶端沉到距地面1米左右的距离以后,用吊装设备将下一根桩起吊,并将其底端与前一根桩的顶端对齐,最后施焊,在整个接桩过程中为了避免两个桩的轴线偏离,需要一直用测量仪器监测,施工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效率,并能保证对接的两个桩的轴线偏离距离在施工规范要求范围内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定位装置,其关键改进在于:包括侧壁上设有开口的圆筒形本体和设于本体底端内壁上的环形橡胶垫;所述圆筒形本体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半圆形筒体,两个半圆形筒体的一侧边借助于铰链连接,另外一侧边设置机械锁闭装置。
上述每个半圆形筒体中部绕其轴线均匀设有两个矩形开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在接桩前首先将圆筒形本体上的锁闭装置打开,将其下部紧箍在前一根桩的顶端,并锁闭,然后起吊另外一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将吊起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底端插入圆筒形本体上部,待吊起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底端与前一根桩的顶端接触以后,可以人工进行一下简单旋转调整或者扶正,由于圆筒形本体侧壁上设有矩形开口,所以,在两根桩对正以后即可进行点焊,最后取下圆筒形本体,并将两个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头满焊,大大提高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效率,有效保证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为本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1、圆筒形本体;2、环形橡胶垫。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桩定位装置,其关键改进在于:包括侧壁上设有开口的圆筒形本体和设于本体底端内壁上的环形橡胶垫;所述圆筒形本体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半圆形筒体,两个半圆形筒体的一侧边借助于铰链连接,另外一侧边设置竖向插销式锁闭机构,也可以选用横向设置的弹簧锁销。
所述每个半圆形筒体中部绕其轴线均匀设有两个矩形开口。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在接桩前首先将圆筒形本体上的锁闭装置打开,将其下部紧箍在前一根桩的顶端,并锁闭,然后起吊另外一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将吊起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底端插入圆筒形本体上部,待吊起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底端与前一根桩的顶端接触以后,可以人工进行一下简单旋转调整或者扶正,由于圆筒形本体侧壁上设有矩形开口,所以,在两根桩对正以后即可进行点焊,最后取下圆筒形本体,并将两个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头满焊,大大提高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效率,有效保证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质量。两个半圆形筒体纵向采用铰接连接,能打开180度,相对两力设锁定装置,筒体内径大于桩径7mm(苏G03-2002规定轴线偏差不得于5mm,用此控制器最大偏位不于3.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88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隧道供水装置
- 下一篇:无基础、地锚固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