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脱谷装置及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31149.X | 申请日: | 200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40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福冈义刚;文野裕一;田中祐二;相田宙;奥田史郎;濑川卓二;古野文雄;林茂幸;朝仓定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主分类号: | A01D41/02 | 分类号: | A01D41/02;A01F12/22;A01F12/00;A01D69/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严志军;杨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投入 联合收割机 | ||
1.一种搭载在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上的脱谷装置,其中,
具备脱谷筒(5a),所述脱谷筒通过绕支轴(38)旋转,从而对被供给至脱谷室(114)的收割谷杆实施脱谷处理,
所述脱谷筒(5a)由多个棒状部件(147)和支撑部件(144)、(146)构成,所述多个棒状部件为了构成所述脱谷筒的筒体部而以沿着所述支轴(38)的姿势沿所述脱谷筒的周方向并列,所述支撑部件以支撑这些棒状部件的方式位于所述支轴(38)的前后,在所述脱谷筒(5a)的内部形成连通于所述脱谷室(114)的内部空间(S)。
以从所述各棒状部件(147)向所述脱谷筒(5a)的外侧突出的姿势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多个脱谷齿(14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棒状部件构成为截面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脱谷齿构成为截面为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棒状部件由圆管钢材或圆棒钢材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脱谷齿由圆棒钢材、角棒钢材或圆管材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谷齿,以在所述棒状部件上向所述脱谷筒的外侧悬臂状地突出的姿势装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棒状部件(147)上,形成沿所述脱谷筒(5a)的径方向贯通的多个安装孔(147A)、(147B),将所述脱谷齿(148)插入贯通于所述安装孔而固定在所述棒状部件(147)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棒状部件由圆管钢材构成,
将所述脱谷齿插入贯通于所述安装孔,而且,以在所述脱谷筒的径方向内侧和径方向外侧的两部位使所述棒状部件支撑的状态将所述脱谷齿固定在所述棒状部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脱谷齿熔接固定在所述棒状部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覆盖所述脱谷筒(5a)的上部侧的天板(124),装备多个送尘阀(149)。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棒状部件由未分割的连续的一根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棒状部件构成为直径比所述支轴更小的外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轴(38)的前后中间部,装备有隔开部件(145)。
14.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棒状部件(147),所述多个脱谷齿(148)的安装孔沿该棒状部件(147)的前后方向以一定间距(P)并列形成,而且,从所述棒状部件(147)的前端至最前的安装孔的中心的距离(L1)和从所述棒状部件(147)的后端至最后的安装孔的中心的距离(L2)相差半个间距(1/2P)。
15.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谷筒(5a)的下方,装备有产生分选风的扬谷风扇(120),并构成为使来自所述扬谷风扇的分选风向所述脱谷筒的所述内部空间(S)流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谷筒(5a)的下方,设有摇动分选机构(119),
在该摇动分选机构(119)的筛箱体(129),形成有用于使来自所述扬谷风扇(120)的分选风向所述内部空间(S)流动的流路(R4)。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使来自所述扬谷风扇(120)的分选风向被所述摇动分选机构(119)分选的分选处理物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久保田,未经株式会社久保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114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