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震逃生舱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32545.4 | 申请日: | 201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12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单醇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单醇营 |
主分类号: | A62B31/00 | 分类号: | A62B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合德专利事务所 11244 | 代理人: | 李本源 |
地址: | 102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震 逃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人在面临地震或房倒屋塌的灾害时,能使人有效地躲避伤亡的危险和有效地保障生存并逃生的设备。
背景技术
频繁的地震,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地震随时来袭,大地猛烈摇晃,房倒屋塌,人类无处躲避,逃生困难,大多数被砸伤亡。侥幸在废墟中存活下来的人,因为救援难度极大,不能被及时救出因饥渴而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避免地震灾害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震逃生舱。本实用新型能使人类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进入其中,有效地躲避被砸伤亡的危险,并伺机逃生。如不幸被埋在废墟下,能利用逃生舱里面的设备和外界取得联系,获得帮助。如果不能被及时救出,依旧能够保证被困人员生存三十天,以等待救援。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震逃生舱,包括钢架结构、钢板和隔板,所述钢架结构焊接成舱体骨架,所述钢板包在骨架外制成舱体外壁,所述隔板设置在舱内,舱体顶部设置有逃生舱门,其侧面设有逃生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逃生舱门为外开式。
进一步的,所述逃生出口为内开式。
进一步的,所述逃生出口设置为一个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逃生舱内设有食品箱。
进一步的,所述逃生舱设置成双人床状。
进一步的,所述逃生舱设置成衣柜状。
进一步的,所述逃生舱设置成课桌状。
附图说明
图1至图11是实施例双人大床式地震逃生舱示意图;
图12至图19是实施例大衣柜式地震逃生舱的示意图;
图20至图30是实施例课桌(写字台)式地震逃生舱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采用GB10槽钢制作密集钢架结构组件,外包1.8毫米厚钢板,组合后制成一个金属结构的地震逃生舱。逃生舱内部用30毫米厚的海绵和布料包面。钢架结构采用GB10号槽钢焊接而成,保证在任何一个方向任何一个角度有抗击百吨冲击力和压力的性能。为便于运输安装,采用可拆解和组装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外观设计制作成2300×1800×600毫米的大床。设计制作成1200×600×1950毫米衣柜,设计制作成1200×600×750毫米的课桌(写字台)共三款逃生舱。本实用新型外观效果和普通双人大床、大衣柜、课桌(写字台)一样,美观漂亮。平时可作为普通床、衣柜、课桌(写字台)正常使用,完全具备普通家居的使用功能。地震来袭,保证正在睡眠的人、办公的人、上课的人五秒时间完成躲避危险并逃生的动作。
地震逃生舱食品箱内具备有压缩饼干、方便面、纯净水,可维持两人生存三十天。
地震逃生舱内具备有手机、手机充电器、收音机、报警呼救器材。供被困人员求救、了解外部情况和对外联络使用。
另外地震逃生舱内具备有氧气袋、绳索、手电、手套、口套、毛巾、包扎物品和常备药品。
地震逃生舱内具备有蓄电瓶,可给手机、手电、收音机做较长时间供电电源。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这三款产品的形状、结构、性能和实施方法。
一、双人大床式地震逃生舱
外部尺寸形状如图1(主视图)、图2(俯视图)、图3(左视图)所示。图1中,①床垫,②隐藏在大床底箱的地震逃生舱,③隐藏的逃生出口,④床头,⑤阻燃装饰面板。图3中,①阻燃装饰面板,②逃生舱在此面上的隐藏的逃生出口,③舱门拉手,设在逃生舱顶部。逃生舱其他的两个面,分别 和图1、图3介绍的这两个面构造相同。
图7大侧板,2件,图8小侧板,2件,图9隔板,1件,图10顶板或者底板,4件,两件组合后可做底板或者底板。上述9件构成本款逃生舱的主要结构组件,由GB10槽钢焊接而成,有96个φ20毫米孔,按图11所示的位置和顺序由97条50×18螺丝连接,连接状况如图5,图5为图4中C放大部位。逃生舱外包厚度1.8毫米钢板。
双人大床式地震逃生舱内部结构如图4,图4中①海绵,海绵厚30毫米,包布料,防止被困人员被碰伤。②组合而成的钢制逃生舱,④装饰家具面板。③隔板,不但能起到极大的抗冲击力、抗压能力,还能保证,无论逃生舱倾斜翻倒在任何角度,都能保证两人互相不受挤压,隔板留有一个供被困人员通过使用的通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单醇营,未经单醇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25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