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秸秆还田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36329.7 | 申请日: | 2010-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45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国生 |
主分类号: | A01D82/00 | 分类号: | A01D8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还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机械用附件,特别涉及一种安装在手扶拖拉机上的秸秆还田装置。
背景技术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其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
秸秆还田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等方式。传统的直接还田方式采用秸秆直接覆盖在土壤表面,这样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其存在缺点是腐烂速度慢,秸秆被晒干而影响腐熟速度,需要由人工将其压入土壤浅表层以加速腐烂,农民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械化式将秸秆压入土壤浅表层的秸秆还田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秸秆还田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一与手扶拖拉机后座连接固定的横梁,横梁两端设有顶端为外螺纹结构的垂直拉杆,该垂直拉杆通过上、下锁母与横梁连接固定;还包括一水平设置在横梁下方的滚筒,滚筒的外圆周面上焊接有若干呈辐射状分布的切片,滚筒的两端焊接有转轴,转轴上套有与垂直拉杆下端焊接固定的轴套,轴套外侧的转轴上设有对轴套限位的锁紧螺母,该锁紧螺母与转轴螺纹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轴套与内侧的滚筒端面之间的转轴上套有内垫圈。
进一步的,所述轴套与外侧的锁紧螺母之间的转轴上套有外垫圈。
进一步的,所述内、外垫圈均为推力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使用时,将横梁固定在手扶拖拉机的后座上,通过垂直拉杆调节滚筒、切片与土壤的接触距离,手扶拖拉机移动时,切片在土壤表面滚动,同时将土壤表面的秸秆压入土壤浅表层,达到加速秸秆腐烂的目的。大大降低了农民劳动量,提高了效率,结构简单,值得推广使用。
轴套与内侧的滚筒端面之间的转轴上套有内垫圈,可防止手扶拖拉机转弯时,垂直拉杆发生一定形变后碰触到切片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秸秆还田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秸秆还田装置,包括横梁1、垂直拉杆2、上锁母3、下锁母4、滚筒5、切片6、转轴7、轴套8、锁紧螺母9、外垫圈10、内垫圈11
上述横梁1与手扶拖拉机后座连接固定,横梁1的两端设有垂直拉杆2,该垂直拉杆2的顶端为外螺纹结构,其上部通过上锁母3和下锁母4与横梁1连接固定。
滚筒5水平设置在横梁1的下方,其外圆周上焊接有若干呈辐射状分布的钢制切片6,滚筒5的两端焊接有转轴7,两转轴7上分别套有与垂直拉杆2下端焊接固定的轴套8,轴套8外侧的转轴7上设有对轴套8进行限位的锁紧螺母9,该锁紧螺母9与转轴7外端螺纹配合。
为防止手扶拖拉机转弯时,垂直拉杆发生一定形变后碰触到切片造成损坏,轴套8与内侧的滚筒5端面之间的转轴7上套有内垫圈11,使得滚筒5的切片6与垂直拉杆2之间间隔一端距离。另外,轴套8与外侧的锁紧螺母9之间的转轴7上套有外垫圈10,这里的内、外垫圈11、10可使用不影响轴7与轴套8发生相对转动的推力轴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国生,未经杨国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63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