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础外扩的高压线塔可提升且抗采动变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36355.X | 申请日: | 2010-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00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戴华阳;阎跃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04H12/22 | 分类号: | E04H12/22;E04H12/20;E02D2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刘洪勋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础 高压线 提升 抗采动 变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含特高压)线塔可提升且抗采动变形装置,适用于非突发性地表下沉大于3m的情况,使铁塔可以克服大幅度沉降和大变形的影响,从而实现铁塔资源的下合理开采。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采矿大国,煤矿分布十分广泛。无论是新建高压线路还是已建线路,都普遍存在铁塔压煤问题,沉陷影响不可避免。
高压(特高压)线塔:指110kV~1000kV高压、特高压输电线铁塔。现有的高压线塔一般包括塔头、塔身和塔腿,而塔腿主要起支撑作用,高压线塔的整体高度从几十米到上百米高。当塔腿下部的地表变形时,会对高压线塔产生显著影响,例如地表下沉会使高压线塔下沉,地表倾斜会引起高压线塔倾斜或倾倒,线塔下沉和倾斜又会使电缆受到拉力,出现拉断或者将邻线塔也倒塌;地表出现受拉或受挤压变形,会改变塔腿之间基础的距离,使塔腿受到应力,这种应力会对塔腿造成破坏,严重的会出现塔腿弯曲变形或断裂,进一步会使高压线塔失稳、倒塌。而地下开采形成采空区,上覆岩层变形破坏导致地表沉陷变形常常不可避免,所以这种变形势必对地表的高压线塔和供电线路的安全造成影响。
限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高压及特高压线塔安全要求高,遇有电力线路与煤矿开采问题时,传统的途径有两种:
其一,电力部门采取的措施:架设高压线时绕道避开煤矿区,这样线路走向受到制约,由于绕道使建设投资将大幅度增加,每公里线路增加的费用可高达几百万元。
其二,煤矿采取的措施:煤矿遇到已有高压线经过矿区时,大多在高压线塔位置留设保安煤柱,一个高压线塔就可滞压煤炭资源几十万吨,深部压煤可达百万吨,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损失。
因此,以上两种途径的代价均很大。
近年来,在一些新建线路中提出了一些新的办法如下:
1)设置大板基座:在新建高压线塔时,做深开挖,浇注整体大板基座,以减小水平变形对塔腿的损害。这种方式主要能够减少地表水平拉或压变形的影响,但它不能克服地表倾斜变形和整体沉陷的影响。
2)加长地脚螺栓,以此增加各塔腿的高差调整余度,但调节量有限。
3)注浆充填老采空区,减少地表的残余沉降。但注浆充填量大,成本高,不适合已建成高压线塔下采煤。
以上措施只适用于克服老采空区上方地表的残余小变形,不能克服开采过程中的沉陷大变形,只适合新建高压线塔,不适应已建高压线塔的调整。
如何提高铁塔的抗地表变形能力,使铁塔可以克服地表大幅度沉降和大变形,从而实现铁塔下合理开采,仍是当前电力生产和煤矿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解决输电安全与资源回采矛盾的根本出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高压线塔不能克服地表大幅度沉降和大变形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础外扩的高压线塔可提升且抗采动变形装置,可以克服大幅沉降和大变形对高压线塔和高压线路的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础外扩的高压线塔可提升且抗采动变形装置,包括设置在高压线塔原基础外侧的新建外基础,外基础上通过可变向平移支座和支座上的竖向伸缩调节杆安装有外基座,所述外基座为套建在该高压线塔塔底外侧的竖直框架,外基座与高压线塔之间通过可拆卸连接件连接;在安装高压线塔塔腿的原基础上套装有增大基础面积的基础钢套帽,基础钢套帽上安装有可变向平移支座,所述可变向平移支座上安装有竖向升降支架,竖向升降支架上端顶在高压线塔所述竖直网格下部,所述竖向升降支架由液压升降支架以及微调升降装置构成。
由于对于地表下沉比较大的情形,高压线塔需要提升的高度较大,整个高压线塔重心越高稳定性越差,因此通过在原基础外侧新建外基础和安装外基座,以提高高压线塔的稳定性,外基础外扩范围以及外基座的高度根据高压线塔高度和预测的最大沉陷量进行设计。所述外基座比较理想的是采用钢制框架,框架结构合理、强度大、成本低,而且便于施工。
所述的微调升降装置用于对支撑高度进行微调用于维持高压塔的竖直,可以为蜗轮蜗杆升降机或梯形螺纹螺杆伸缩套,采用机械微调更容易控制塔身直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63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电器检修作业立体安全围栏
- 下一篇:升降行程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