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煤矿井下瓦斯事故个体逃生压缩氧气自动自救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36375.7 | 申请日: | 2010-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8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敏;潘力;徐培建;孟中泽;李庆;马红春;陈绍南;高圣;于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思创职安科技有限公司;于翔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朱盛华 |
地址: | 430081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井下 瓦斯 事故 个体 逃生 压缩 氧气 自动 自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煤矿井下瓦斯事故个体逃生压缩氧气自动自救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光通信系统用光电转换的光收发合一模块的封装形式,有1*9、SFF、SFP、GBIC、XFP等,它们在功能、组装和封装形式上各有所不同,就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SFP封装来说,它是在原有的GBIC封装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小体积的封装,但对某些特定通信产品来说,仍需要对它的结构、体积进行改进。
对于一般通信应用来说,需要传输的数据流量越来越大,设备的体积要求越来越小。尤其在某些特定通信应用中,体积、重量、功耗和可靠性往往是至关重要的技术指标。减少通信系统中某些部件的体积、重量、功耗,有时是非常迫切的事情。在某些通信设备的背板上数据传输和转换用光模块,如其体积、重量、功耗太大的话,不但会减少背板上预留给其它物件的空间,而且会在电源功耗及发热量上给厂家产品设计增加难度。所以,希望有一种占用空间小、传输速率高、重量轻、功耗小的光电数字信号转换光收发合一模块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改善结构、减小体积、减低功耗,是某些特定通信用光收发模块的努力方向。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申请了《煤矿井下瓦斯事故个体逃生压缩氧气自动自救器》(专利号200920292814.1),其壳体内有氧气瓶、电磁阀、CO2吸收剂、电源和控制电路。电磁阀、溢流阀与皮囊连接,气体导管与出气、进气单向阀连接,分别并置于皮囊和CO2吸收剂的中心空管。皮囊折叠在上盖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状,旨在提供一种不用人工开启阀门通气,与使用者结合牢固、密闭性能好,为井下工作人员提供逃生宝贵时间和机会的煤矿井下瓦斯事故个体逃生压缩氧气自动自救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方式为,煤矿井下瓦斯事故个体逃生压缩氧气自动自救器,壳体底部一边装氧气瓶,氧气钢瓶、过滤器、阀门、压力表和减压阀通过螺纹串连在一起;阀门开启装置固定在氧气瓶上,阀门开启装置的输出齿轮与氧气钢瓶阀门上的齿轮啮合,减压阀、溢流阀与皮囊连接,接面罩的气体导管与出气单向阀连接,气体导管置于皮囊中;电源和控制电路板放入氧气瓶下的壳体底部,壳体底部另一边装筛网,筛网内有CO2吸收剂,进气单向阀与CO2吸收剂中的中心空管连接,皮囊折叠在上盖中,上盖与壳体连接,壳体底部密封。
电源的正极接三端稳压集成电路N1的1脚,负极接N1的2脚,N1的3脚接超再生式接收器N2的1脚,超再生式接收器N2的2脚接解码器单元N3的1脚,N3的4脚连接N4的1脚,N4的2脚接六反相触发器N5的3脚,N5的4脚与三极管场效应管Q1的输入端连接,Q1的输出端接阀门开启装置中的直流电机。
本实用新型通过超再生式接收器N2接收到预警网络传来的预警信号,经解码、放大到三极管场效应管Q1,三极管场效应管Q1将预警信号传递给电机,电机驱动减速箱开启阀门,氧气瓶中的氧气充入皮囊,折叠在上盖中的皮囊在气压的推动下将活动上盖顶开、脱离并完全张开,佩带者吸入氧气,呼出气体经CO2吸收剂清洗后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1)利用煤矿现有的安全检测系统和预警网络;
2)压缩氧气通过阀门开启装置自动输入皮囊,不用人工开启阀门通气;
3)通过15公斤氧气压力将呼吸器上盖顶开,皮囊自动弹出减少了打开盖子的人工操作时间;
4)配合防尘口罩的使用省去了所有人工操作环节和有效防止了因为爆炸冲击波导致的呼吸器脱落、漏气和停止工作。
本实用新型完全解决了传统自救器佩戴繁琐,在受到爆炸冲击波影响时容易脱离,和昏迷个体因为失去知觉而导致嘴角漏气或呼吸压力不足导致自救器停止工作等问题。在忙乱紧张的事故现场,使用本实用新型,无须实用人员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手动开启佩戴自救器,为逃生提供宝贵的时间和受困井下等待救援的生存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2a、b是上盖部分结构主视图、俯视图,
图3为阀门开启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思创职安科技有限公司;于翔,未经武汉思创职安科技有限公司;于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63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远距离控制窄谱UVB
- 下一篇:一种与血管并联的医用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