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37276.0 | 申请日: | 201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6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朱光贞;刘守顺;邢喜春;候福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F01N3/035;F01N1/02;F01N1/06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11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式 颗粒 过滤 处理器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总成,特别涉及轻型商用车及中型客车装配的一种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轻型商用车及中型客车即将执行GB 17691的第Ⅳ阶段排放法规,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是其中一种技术路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总成,依据发动机原始排放情况,合理设计了后处理器及消声结构,科学管理了发动机排气在总成内部的流动,使发动机排气均匀分布到串连的DOC载体及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端面,保证了催化剂的充分利用,从而在发动机的各工况下实现PM转化效率≥60%,同时总成内部设计有4个消声腔,分别是:共振腔、扩张腔、扩张腔、共振腔,故总成具备很好的降噪效果,锥形导出管降低了背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总成,由法兰、端盖、锥形导入管、隔板、 DOC封装总成、外壳、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封装总成、消声管、锥形导出管及排气尾管组成;其特征在于: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封装总成处于外壳的内部,利用两隔板及连接管支撑;锥形导入管分别与端盖、DOC封装总成焊接;锥形导出管分别与端盖、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封装总成焊接。
所述的锥形导入管开有共振孔与共振腔Ⅰ连通,DOC封装总成后端与第一个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前端的间隙形成扩张腔Ⅱ,第一个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后端封装总成与第二个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封装总成前端的间隙形成扩张腔Ⅲ,锥形导出管9开有共振孔与共振腔Ⅳ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保证了催化剂的充分利用,从而在发动机的各工况下实现PM转化效率≥60%,同时总成具备很好的降噪效果,锥形导出管降低了背压;是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与消声结构集成总成,具有同时降低柴油发动机排气中PM、CO、TCH及噪声的功能,总成能同时满足GB 1495的车外加速噪声法规及GB 17691的第Ⅳ阶段排放法规。
附图说明
图1为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总成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总成内部结构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所示 ,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总成,由法兰1、端盖2、锥形导入管3、隔板4、 DOC封装总成5、外壳6、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封装总成7、消声管8、锥形导出管9及排气尾管10组成。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封装总成7处于外壳6的内部,利用两隔板4及连接管支撑;锥形导入管3分别与端盖2、DOC封装总成5焊接;锥形导出管9分别与端盖2、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封装总成7焊接。
所述的锥形导入管3开有共振孔与共振腔Ⅰ连通,DOC封装总成5后端与第一个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封装总成7前端的间隙形成扩张腔Ⅱ,第一个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封装总成7后端与第二个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封装总成7前端的间隙形成扩张腔Ⅲ,锥形导出管9开有共振孔与共振腔Ⅳ连通。
将前后端盖与外壳咬扣形成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总成。
在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排气首先通过锥形导入管3,使发动机排气均匀到达DOC载体端面, DOC降低排气中一氧化碳(CO)、总碳氢化合物(THC),同时产生二氧化氮(NO2);然后直通式颗粒过滤后处理器捕捉尾气中的颗粒物(PM),利用DOC产生的NO2与PM进行低温燃烧,通过系统的被动再生及精细标定,使排气污染物满足法规限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372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