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燃煤煤气化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40072.2 | 申请日: | 201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11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任二平;任政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新聚星锅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1/08 | 分类号: | F22B31/08;F24H1/40;C10J3/20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4100 山西省忻州***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燃煤 煤气化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燃煤煤气化锅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卧式燃煤煤气化锅炉包括小功率手烧锅炉和大功率锅炉。大功率燃煤煤气化锅炉,包括上部互相连通的前正烧煤气发生室和后左右两侧反烧煤气发生室,前正烧煤气发生室底部设有正烧炉排,正烧炉排下方设置一次高压风与水密封池,正烧炉排上方为正烧煤气发生区,正烧煤气发生区上方设置有旁通管,旁通管上设置有旁通阀与烟囱连接;后左右两侧反烧煤气发生室下部设置反烧炉排,反烧炉排下方设有燃烧室并开有与吸热区连通的出火口,反烧炉排上方为反烧煤气发生区,反烧煤气发生区上方设二次高压风。由于现有大功率燃煤煤气化锅炉结构不合理,炉膛深,操作面积小,存在操作不方便,燃烧不充分,热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大功率燃煤煤气化锅炉存在操作不方便,燃烧不充分,热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卧式燃煤煤气化锅炉。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卧式燃煤煤气化锅炉,包括上部互相连通的设有加煤炉门的正烧煤气发生室、反烧煤气发生室,其中反烧煤气发生室设置于正烧煤气发生室和吸热区之间,加煤炉门开设于锅炉的不同侧面。
该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煤加入正烧煤气发生室时,在一次正压高压风的作用下产生的混合煤气与废热通过连接口进入反烧煤气发生室,在二次正压高风与引风机的作用下,穿透反烧煤气发生区的煤层、焦层与反烧炉排进入燃烧室进行充分燃烧,最后进入吸热区与鳍片式回程进行热交接后,通过脱硫装置进入烟囱,整个过程达到无烟无尘的环保、节能效果。
反烧煤气发生室包括反左侧煤气发生室和反右侧煤气发生室。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反烧煤气发生室设置于正烧煤气发生室和吸热区之间,增加燃烧空间和出火口的面积,使燃烧更充分,便于吸热区吸热;
(2)采用不同侧面加煤的方式,增加炉膛面积,燃烧更从分,提高热效率,也使炉膛变浅,便于司炉工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密封池,2-出渣口,3-加煤炉门,4-反烧炉排,5-捅灰口,6正烧煤气发生室,7-二次风口,8-水层,9-旁通阀,10-旁通管,11-吸热水管,12-检查口,13-引风机,14-烟囱,15-脱硫设备,16-反烧煤气发生室,17-出火口,18-高压鼓风机,19-一次高压风,20-鳍片式回程,21-清灰口,22-脱硫池,23-正烧煤气出口,24-排气口,25-正烧炉排,26-燃烧区。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3所示,一种卧式燃煤煤气化锅炉,包括上部互相连通的设有加煤炉门3的正烧煤气发生室6和反烧煤气发生室16,反烧煤气发生室16设置于正烧煤气发生室6和吸热区之间,加煤炉门3开设于锅炉的不同侧面。
反烧煤气发生室16包括反左侧煤气发生室和反右侧煤气发生室。
正烧煤气发生室6底部设有正烧炉排25,正烧炉排25下方设置与高压鼓风机18连接的一次高压风19与水密封池1,正烧煤气发生室16上部设有与烟囱14连接的旁通管10,旁通管上安装有旁通阀9,反左侧煤气发生室和反右侧煤气发生室通过煤气出口23连通,下部设置捅灰口5和反烧炉排4,反烧炉排4下方设有出渣口2,燃烧区26上开设有与吸热区连通的出火口17,反烧炉排上方为反烧煤气发生室16,反烧煤气发生室16上方设二次高压风7和引风机13,二次高压风7上设有水层10,吸热区内设置若干吸热水管11,吸热区上方开有烟气出口。
吸热水管11的回程采用鳍片式回程20。脱硫设备15与引风机13连接,脱硫设备15下面设有脱硫池22。
吸热管与鳍片式回程的上部有检查口12、下部有清灰口21,清灰口21附近设有排气口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新聚星锅炉有限公司,未经山西新聚星锅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00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