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磨损自补偿离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40077.5 | 申请日: | 201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4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于慧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三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13/58 | 分类号: | F16D13/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5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磨损 补偿 离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传动中的动力传递分离与连接装置,特别是涉及磨损自补偿离合器。
背景技术
离合器是机械传动中的重要部件,一般安装在动力机与其传动机构之间,用来连接或分离动力机与执行机构。离合器有很多种,机动车使用的离合器多为磨擦式的,即靠离合器的压盘与磨擦片之间的磨擦力来传递动力。
离合器的磨擦片在使用过程中会被磨损。传统的离合器是与磨擦片厚度相关的非稳定动态系统,磨损对离合器的工作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膜片弹簧离合器而言,由于磨擦片磨损变薄,而磨擦片磨损后没有被补偿,膜片弹簧的位置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增大了压紧力,引起分离力增加。为了调整磨擦片磨损引起的分离系统元件的位移,需要设置助力缸活塞磨损行程(非自动调整分离系统需要人工对系统进行调整),因而增加了安装长度,因此,一种能自动补偿磨擦片的磨损的离合器被市场所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磨损自补偿离合器,此磨损自补偿离合器在磨擦片磨损时保持膜片弹簧安装位置稳定,自动保持离合器操作行程和对压盘的压力不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磨损自补偿离合器,包括离合器壳、主动轴、从动轴、飞轮、压盘、磨擦片和膜片弹簧,主动轴、从动轴、压盘、磨擦片和膜片弹簧都安装在离合器壳内,飞轮与离合器壳连接,主动轴与飞轮连接,磨擦片与从动轴用花键连接,磨擦片在压盘与飞轮之间,膜片弹簧的中部与离合器壳铰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动补偿机构,自动补偿机构由楔形滑块、限位弹簧、限位块、上调整环、下调整环、调整弹簧和滑块弹簧组成;
上调整环和下调整环为环形件,上调整环和下调整环的一端分别有沿周向的楔形面,上调整环和下调整环楔形面朝向相反,上调整环的楔形面和下调整环的楔形面贴合,限位块固定在离合离壳上,限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压盘上,限位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块接触,楔形滑块安装在限位弹簧与压盘之间,滑块弹簧的一端与楔形滑块连接,滑块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压盘上,上调整环和下调整环安装在楔形滑块外,上调整环和下调整环安装在限位弹簧与压盘之间,调整弹簧连接在下调整环与压盘之间,膜片弹簧的一端与上调整环接触。
磨擦片磨损后,磨擦片变溥,压盘与磨擦片之间的间隙变大,在接合离合器时,膜片弹簧推动上调整环、下调整环及压盘移向飞轮,此时限位块抬起限位弹簧,使其与限位块接触处保持磨损前的位置,楔形滑块与限位弹簧产生间隙,楔形滑块在拉簧的拉动下移动,直至与限位弹簧接触,此时限位弹簧的自由端不能再返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记下了上调整环在磨损前的位置,分离离合器时,膜片弹簧对上调整环的压力被解除,下调整环受弹簧的拉力而移动,因上调整环的楔形面和下调整环的楔形面贴合,下调整环顶起上调整环,直至上调整环到达磨损前的位置,也就是上调整环恢复到达磨损前的位置;离合器再次接合时,膜片弹簧重新压住上调整环,由于限位弹簧的位置与磨损前位置一致没有变化,同磨擦片磨损前位置一样,膜片弹簧又回到初始位置,保持原有的压紧力。随着磨擦片的磨损,自补偿机构重复上述动作,始终保持膜片弹簧的压紧位置不变,不需要人工调整,离合器的压紧力始终保持在同一个力值上,保证操作者操作的工作行程和操作力大小不变。
本磨损自补偿离合器的自动补偿机构为机械构件,工作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磨损自补偿离合器,能在磨擦片磨损时保持膜片弹簧安装位置稳定,自动保持离合器操作行程和对压盘的压力不变,工作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压盘、上调整环、下调整环移向飞轮,限位弹簧与楔形滑块之间产生间隙的示意图。
图3是楔形滑块在滑块弹簧作用下移动后与限位弹簧接触的示意图。
图4是上调整环恢复到磨损前位置的示意图。
图5是自动补偿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标记的说明:离合器壳1,下调整环2,楔形滑块3,压盘4,铆钉5,限位块6,上调整环7,限位弹簧8,膜片弹簧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三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三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00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育苗池底埋式气管增氧装置
- 下一篇:平地机发动机机罩油缸升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