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消毒灭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42377.7 | 申请日: | 2010-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02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李炳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炳楊 |
主分类号: | A61L9/18 | 分类号: | A61L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30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消毒 灭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消毒灭菌技术,特别是一种空气消毒灭菌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对医院、药品生产车间、食品加工等特殊场所的室内空气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医院的住院病房空气条件要求较高,然而,目前情况是,医院的住院条件差,需要至少两个或者更多的患者住在一个病房,尤其是传染病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以及某些流行性的病毒或病菌,如何防止交叉感染,以及预防消毒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空气净化大多采用空气过滤器进行过滤,对细菌、病毒等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对空气的消毒,一般有空气消毒灭菌设备或装置,但结构复杂,能耗大,维修费用高,不利于推广应用。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消毒时间短,消毒彻底,消毒温度可自由调节,适合医院、药品生产车间、食品加工等特殊场所的等场所,同时也适合一般家庭使用的空气消毒灭菌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情况,设计提供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造价低,消毒时间短,消毒彻底,消毒温度可自由调节的空气消毒灭菌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列方式实现的:一种空气消毒灭菌装置,包括壳体4及其内设置的空气消毒器5、冷却装置2、循环泵7和循环泵11,其特征在于:空气消毒器5设计为采用红外线高温消毒的壳体外套层19、中套层18和内套层17三层结构,该空气消毒器由壳体外套层19、通过支撑螺杆13和固定螺母12安装于壳体外套层19上端盖上的内套层17及其内的红外线加热管21、以及壳体外套层19和内套层17间设置的中套层18组成,如图2、3所示。
内套层17上端对应的壳体外套层19的上端盖和内套层17的下端盖上分别设有进气孔15和出气孔20,进、出气孔15和20的设置位置恰好对应于红外线加热管21之间及它们与内套层17间的作为空气导通通道23的间隙位置,并且在壳体外套层19上端盖的进气孔15和侧面下部分别设有带进气口16的引风筒14和高温空气的出气口8,如图2所示。
内套层17下端盖与壳体外套层19下端盖间和中套层18与壳体外套层19 上端盖间均设有间隙作为空气流动和空气导流通道22。如图2所示。本技术中的冷却装置是将高温消毒空气进行水冷却降温达到人体能够适应的温度后均匀排入室内使用;而室内使用过的空气再通过循环泵7送到相应的加热装置,使它们在加热装置中高温消毒3~10秒,然后排入大气中。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是:首先,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引风筒14的进气口16、壳体外套19层上端盖上的进气孔15,进入红外线高温空气消毒器5的内套层17中,经过红外线加热管21的高温消毒灭菌,通常温度在500℃左右,在通过红外线加热管21的高温消毒灭菌后的洁净空气,经过内套层17的下端盖上的出气孔20进入内套层17的下端盖和中套层18之间的高温空气导流通道22,然后在中套层18和内套层17之间的高温空气导流通道22内由下向上流动,当流动到壳体外套层19的上端盖时,改变方向(90度角)后再在壳体外套层19和中套层18之间的高温空气导流通道22内由上而下流动,一直到壳体外套层19下端的(高温)出气口8处,接着进入冷却装置2内,进入冷却装置2后,通常是通过3层(或者称为3段)结构的降温处理,在温度降到适合人体的温度后(即到达人体能够适应的温度),在通过冷却装置2的出气口3均匀排入室内使用。而室内使用过的空气再通过循环泵7送到相应的加热装置,使它们在加热装置中高温消毒3~10秒,然后排入大气中。
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消毒时间短,消毒彻底,消毒温度可自由调节,适用于医院、药品生产车间、食品加工及各种房屋住宅等场所使用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消毒器5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循环管道、2冷却装置、3(冷却装置)出气口、4壳体、5红外线高温空气消毒器、6进气管道、7循环泵、8(高温)出气口、9降温水网、10连接管道、11水循环泵、12固定螺母、13支撑螺杆、14引风筒(进气口外壳)、15进气孔、16进气口、17内套层、18中套层、19壳体外套层、20出气孔、21红外线加热管、22高温空气导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炳楊,未经李炳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23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