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抛光机用抛光海绵盘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43392.3 | 申请日: | 201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5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宋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旭东 |
主分类号: | B24D13/12 | 分类号: | B24D13/12;B24D13/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谢伟;曾旻辉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抛光机 抛光 海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抛光机用抛光海绵盘。
背景技术
汽车抛光机的作用是对汽车进行打蜡抛光,其工作原理是:在抛光机的工作头上设有抛光海绵盘,工作时抛光海绵盘转动,抛光液位于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即抛光海绵盘的前侧面),抛光海绵盘转动时,将抛光液涂在汽车表面而起到抛光作用,但现有的汽车抛光机用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一般为纯平面,该结构存在如下缺陷:
1、由于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为纯平面,在进行汽车抛光时,抛光液无法积存在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影响到抛光效果;
2、由于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缺少抛光液,当工作一定时间后,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温度会快速升高,并且由于抛光海绵盘的整个抛光侧均与汽车接触,抛光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的散出,抛光海绵盘的温度过高,影响到抛光机(尤其是抛光海绵盘)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抛光机用抛光海绵盘,本实用新型的抛光效果更理想,使用寿命更长。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抛光机用抛光海绵盘,该抛光海绵盘呈圆盘状,其包括用于抛光的抛光侧及用于定位的定位侧,所述抛光侧包括接触平面及抛光凹部阵列,抛光凹部阵列设于接触平面上并相对于接触平面向定位侧内凹。
前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细化的技术方案可以是:
所述抛光凹部为凹坑。
所述凹坑为圆形,在凹坑的中部还设有凸起。
所述抛光凹部包括平行排列的第一凹槽及平行排列的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互交叉。
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互倾斜而在所述接触平面上形成棱形的小平面阵列。
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互垂直而在所述接触平面上形成正方形的小平面阵列。
所述定位侧的中央相对于其周边内凹而形成定位凹部。
所述定位凹部为圆形,定位凹部的轴心与抛光海绵盘的轴心重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由于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设有抛光凹部,在进行汽车抛光时,抛光液可以积存在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使抛光效果更为理想;
2、由于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可以积存更多的抛光液,汽车抛光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抛光液带出,加快了抛光海绵盘的散热;
3、在汽车抛光过程中,外界的空气可以进入抛光侧的抛光凹部,加强了该处的空气流通,进一步加强了散热;
4、不同设计的抛光凹部也具有各自不同的优点,如: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互垂直而在所述接触平面上形成正方形的小平面阵列,该结构相对于具有棱形的小平面阵列而言,抛光液在抛光面的分布更均匀;抛光凹部为圆形凹坑,其中部设有凸起,采用该结构进行抛光时,抛光海绵盘在绕自身轴线旋转的同时还可以作水平的平移运动,抛光效果更好;
5、抛光海绵盘的定位侧设有定位凹部,使得抛光海绵盘与抛光机的抛光机压板进行固定时,可以更方便的进行定位,以使抛光海绵盘的轴心与抛光机压板的轴心重合,定位更方便;另一方面,抛光侧的周边相对于其中部凸出,还可尽可能的减少抛光机压板压坏抛光海绵盘的边缘部分,提高了抛光海绵盘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抛光海绵盘的定位侧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抛光海绵盘的抛光侧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抛光侧,2、凹坑,3、凸起,4、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定位侧,7、定位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汽车抛光机用抛光海绵盘,该抛光海绵盘呈圆盘状,其包括用于抛光的抛光侧1及用于与抛光机连接处定位的定位侧6,所述抛光侧1包括接触平面及抛光凹部阵列,抛光凹部阵列设于接触平面上并相对于接触平面向定位侧6内凹。
所述抛光凹部为圆形凹坑2,在凹坑2的中部还设有凸起3;定位侧6的中央相对于其周边内凹而形成定位凹部7;所述定位凹部7为圆形,定位凹部7的轴心与抛光海绵盘的轴心重合。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抛光凹部包括平行排列的第一凹槽4及平行排列的第二凹槽5,第一凹槽4与第二凹槽5相互交叉;第一凹槽4与第二凹槽5相互倾斜而在接触平面上形成棱形的小平面阵列。
实施例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旭东,未经宋旭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33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夹钳用固定夹持装置
- 下一篇:用于加工薄板工件的翻转定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