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互动发光板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46904.1 | 申请日: | 201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65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雷;王健;李憬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雷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G09F9/33;G09G3/32;G01V8/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2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互动 光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互动发光板。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人体或其它物体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多将物体的运动状态传给上位机进行处理,感应部件本身无实时反馈效果。而上位机往往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另有单独的人机界面及影音系统。
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物体检测反馈系统或结构冗杂,或缺少互动性,且大都造价不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即时实现物体检测及互动,成本低、结构简单的互动发光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互动发光板,该发光板由多块子板拼接而成,每块子板为一个独立的检测控制系统,每个检测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架构的电子电路。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互动发光板,由于发光板由多块子板拼接而成,每块子板为一个独立的检测控制系统,每个检测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架构的电子电路。能即时物体检测及互动,成本低、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互动发光板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子板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单片机部分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源接口部分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互动发光板,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该发光板由多块子板拼接而成,每块子板为一个独立的检测控制系统,每个检测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架构的电子电路。
所述单片机架构的电子电路包括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可以与至少一个传感器和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阵列连接;
所述单片机可以设有至少一个接口单元,相邻两块子板的单片机通过所述接口单元连接。该接口单元除传递相邻子板的传感器信号外,该接口单元还可以起到为相邻子板供电的作用。每块子板均包括电源模块,每一块子板的电源模块均与所有子板电连接,可以为其它子板供电。
具体所述传感器可以为红外反射传感器,所述单片机与红外反射传感器之间可以通过光电耦合器或继电器连接。比如单片机可以连接有2个红外反射传感器和4个发光二极管阵列,所述单片机可以设有4个接口单元;再比如单片机可以连接有1个红外反射传感器和2个发光二极管阵列,单片机设有2-4个接口单元。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感应互动装置,通过红外反射传感器对一定距离内物体(包括人体)的运动进行捕获,并用单片机控制发光二极管进行随动显示。可以应用在装饰装潢、防盗、接近告警、运动物体检测等场合。
本实用新型以最精简的技术方案实现物体检测及互动,低成本、多彩的互动效果、简便的安装及扩展。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块电路板或多块电路板拼接而成,外部需要有相应模具包裹。其中顶部(LED灯面)可以为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制成。底部和侧面的包裹,可以为塑料或其他不透光材料。
以单片机检测和控制为基础的互动发光板设计;由光耦将外部电信号与板内电信号进行隔离,接收传感器触发电平;支持多子板拼接成大型互动平台(面)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单片机通过传感器对一定距离内物体运动的检测,并由单片机控制发光二极管(LED)将检测出的物体运动实时显示出来,展现互动效果。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个单元或模块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2所示,每块子板均由单片机架构的电子电路构成,是一个独立的检测控制系统。
单片机最小系统(主控单元)的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单片机采用STC89C52RC,DC 5V供电,静态工作电流4mA,内嵌8K Flash,512byte RAM。外时钟采用11.0592MHz无源晶体。其出厂时内部固化的ISP引导程序,使用户可以通过PC机串口,或串口转换的各 种接口,对STC89C52RC进行在线编程。
单片机主要用于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对LED灯的控制。
传感器信号输出端接到单片机的外部中断管脚上,可以视需要安装1~2个传感器,连接到外部中断INT0和INT1上;
LED灯由单片机的P1口和P2口进行控制,最多可以驱动64个LED灯。
红外反射传感器(检测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雷,未经李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469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调温相变储能板
- 下一篇:并网逆变器输出侧直流含量检测与控制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