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50025.6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81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何金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宸三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02 | 分类号: | F28F9/02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30 | 代理人: | 陈辉 |
地址: | 311802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流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部件,具体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结构。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是实现冷热流体间热量传递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等领域。热交换器一般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集流管,两根集流管之间设有若干根大体上平行的散热扁管,相邻扁管间钎焊有散热用翅片。现有技术中往往是在集流管的腔体内设置定位内衬,在装配扁管时可以整齐地将扁管组装进集流管内,钎焊后定位内衬被固定在集流管的内壁上,大大简化了装配工艺。这样的定位内衬整体钎焊固定在集流管的内壁上,钎焊时熔融的多余焊料没排放通道,很容易熔蚀产品,甚至会造成产品泄漏。集流管内设置的几个隔板将集流管分隔成若干个小腔室,改变介质流向或者将介质分成若干小份流经扁管进行换热,以利于充分发挥所有扁管的散热效果,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但是没有设计均配结构的集流管难能均匀分配介质流经各个扁管进行换热,也就不能进一步地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结构,集流管的一侧设有用于插接散热扁管的接口,所述散热扁管通过接口插接在集流管内,散热扁管的微通道连通左右两根集流管,集流管的内腔中在所述接口的相对一侧设有定位内衬,散热扁管的内端面抵设在定位内衬的定位面上,所述定位内衬的外侧设有若干棱条,定位内衬经棱条的外侧面钎焊固定在集流管的内表面上,相邻棱条之间的空隙构成介质分配微通道,定位内衬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介质分配通孔,介质分配通孔与介质分配微通道相连通,合理设计介质分配通孔的个数,可以使得介质较为均匀的分配流经各个扁管。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内衬外侧的若干棱条可以是全部从上到下整体贯通设置,可以是间隔着从上到下断续设置,或者是全部从上到下断续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集流管内还设有隔板,隔板将定位内衬与集流管之间的腔体分隔成若干小腔室,先是结合合理设计的介质分配通孔个数,使得介质较为均匀的分配到各个小腔室中,介质流量由大份被分配成若干小份,缓流后再由各个小腔室进一步均匀的将介质分配到各个扁管中,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均匀分配介质的目的,充分发挥所有扁管的散热效果,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将集流管内腔中的定位内衬进行改进,使之具有定位扁管和均匀分配介质的功能,扁管的定位一致性良好,还提高了集流管的耐压强度;再就是利用定位内衬外侧相邻棱条间空隙构成的介质分配微通道,可以较为均匀的使得介质流经定位内衬侧壁上的介质分配通孔进入到被隔板分隔成若干小腔室,在小腔室内介质再次被均匀分配流经各个扁管中,以利于充分发挥所有扁管的散热效果,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第三利用棱条的外侧面将定位内衬钎焊固定在集流管的内表面上,熔融后多余的焊料可以经由棱条间的空隙顺利排放掉,减少其熔蚀产品的可能,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整体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集流管的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定位内衬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宸三普换热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宸三普换热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00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