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LED灯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50665.7 | 申请日: | 2010-10-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1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明;宋臣;王颖;孙庆基;李欣磊;尹召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万丰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7/00;F21V19/00;F21V29/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照明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的LED灯。
背景技术
传统的LED灯,其散热结构均包括一个基板/或基环以及与基板/或基环一体成型的散热翅。这种传统结构一般采用挤压或压铸方式成形,并需要再次对非直母线结构/或非圆母线结构进行机械加工。
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101103A于2008年1月9日公开的一种LED路灯,该LED路灯包括灯体和LED灯泡,灯体包括头段、中段、尾段,头段与中段对接设置,中段的另一端与尾段对接设置;头段与中段之间设有密封垫,头段通过紧固件与中段连接;尾段与中段之间设有密封垫,尾段通过紧固件与中段连接;中段是一种型材,沿型材长度方向,不同位置具有相同的横截面。该专利文献公开的中段结构是典型的基板与散热翅一体结构。
再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1289055Y于2009年8月12日公开的一种大功率LED灯散热器也属于这种结构,其包括用于安装发光芯片的散热器基体和设于散热器基体上的散热翅,所述散热翅以散热器基体为中心向散热器基体的外侧呈放射状设置,形成太阳花的形状,并且环绕散热器基体的外侧圆周设置,该散热翅相互之间以等弧角设置在散热器基体上。
前述传统LED共有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散热组件需要通过挤压或压铸方式成型,无法采用薄板加工工艺,结构决定了工艺,工艺手段又决定了传统的散热结构基板/或基环以及散热翅无法制造的很薄。基结果是散热翅的数量少,总散热面积小,散热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LED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LED灯,包括电极组件和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散热模组,电极组件设置于散热模组顶部,光源组件设置于散热模组内部,散热模组的底部还设有灯罩。
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包括一个槽环、一组散热片、一个环形端盖;槽环与环形端盖同心设置,槽环位于环形端盖的上方,一组散热片沿槽环的轴心呈放射状分布,且一组散热片连接于槽环与环形端盖之间。
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环上缘具有一组均匀分布的开口槽。
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散热片之每个散热片具有相同的形状,且每个散热片均具有片体、第一弯折端和第二弯折端,第一弯折端与第二弯折端均与片体呈直角设置,且第一弯折端与片体的交线与所述槽环的轴心平行,且第二弯折端与片体的交线与所述槽环的轴心垂直,第一弯折端与片体的交汇处的底部还具有一个开口。
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端盖呈环形、呈平板状,环形的外边缘和内边缘均向上折起,构成第一折起部和第二折起部,其中外边缘向上折起所构成的为第一折起部。
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环上缘具有一组均匀分布的开口槽;所述一组散热片之每个散热片具有相同的形状,且每个散热片均具有片体、第一弯折端和第二弯折端,第一弯折端与第二弯折端均与片体呈直角设置,且第一弯折端与片体的交线与所述槽环的轴心平行,且第二弯折端与片体的交线与所述槽环的轴心垂直,第一弯折端与片体的交汇处的底部还具有一个开口;所述环形端盖呈环形、呈平板状,环形的外边缘和内边缘均向上折起,构成第一折起部和第二折起部,其中外边缘向上折起所构成的为第一折起部;每个散热片的第一弯折端均插设于所述槽环的内部,所述开口卡设于槽环之开口槽;每个散热片之底部均设置于所述环形端盖之第一折起部和第二折起部之间;每个散热片之第二弯折端抵接下一个散热片,使各个散热片的底端均匀分布。
LED灯,其特征在于:每个散热片外侧靠近底部具有一凹位,所述第一折起部的顶端具有一突位,所述突位与凹位配合,在散热片的底部形成卡接。
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端呈弧形,弧形的圆弧半径等于所述槽环内孔的半径。
LED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压盖,压盖具有突部和台阶,突部伸入槽环,突部和槽环夹设于散热片的第一弯折端的二面;台阶抵设于槽环的端部构成突部伸入槽环的止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万丰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万丰纳米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06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