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数据总线用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51545.9 | 申请日: | 201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6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栗雪松;刘丽国;汪元林;潘俊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南新光神光纤线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02;H01B7/17;H01B1/02;H01B5/1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200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总线 用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更具体地说是一种主要在航空航天、舰船及陆地战车中,进行内部数字式时分制指令/响应型多路传输数据总线用电缆。
背景技术
已有的数据总线一般采用镀银铜导体,聚全氟乙丙烯绝缘层,镀银铜丝编织屏蔽层和聚全氟乙丙烯护套。
这种结构形式的数据总线因两芯对绞,具有很深的对绞纹路,外观不平整,摩擦阻力大,导体采用镀银铜导体,抗拉能力小,安装使用时导体容易拉细拉断,或者在压接或焊接点导体容易断裂;聚全氟乙丙烯密度较大,为2.25g/cm3,聚全氟乙丙烯强度较小,只有20~23MPa,同等使用要求护套厚度较厚,电缆重量较重,安装使用时绝缘和护套容易压伤或刮伤;另外,聚全氟乙丙烯材料不耐高能电子辐射,辐射剂量达0.1Mrad材料就被破坏,在许多环境中,如高空、外太空、核电、加速电子设备等环境中被限制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数据总线用电缆,使其符合1553B总线协议,同时具有重量轻、机械强度高、耐环境性能优异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数据总线用电缆的结构特点是采用镀银铜合金导体,在导体的外表是以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为绝缘层构成导电芯,以导电芯和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填充芯共同构成缆芯,在缆芯的外部以镀银铜丝编织形成屏蔽层,在所述屏蔽层的外部是以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形成外层护套。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采用镀银铜合金导体,提高了导体的机械强度,安装使用时导体不易拉细拉断,压接或焊接点导体不断裂。
2、本实用新型中绝缘及护套材料采用交联乙烯-四氟乙烯,该材料密度小,为1.78g/cm3,经高能电子辐照后材料由线性结构转变成交联结构,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达35~40MPa,同等使用要求护套厚度较薄,因此具有外径小、重量轻的特点;采用交联乙烯-四氟乙烯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能电子辐射,辐射剂量达15Mrad材料也不被破坏,适用于高空、外太空、核电、加速电子设备等环境。
3、本实用新型采用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填充芯,使电缆结构稳定,电性能可靠,外观圆整美观,摩擦阻力小;且弯曲时填充芯与绝缘之间摩擦力小,相互之间容易串动,弯曲柔软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导体;2绝缘层;3.填充芯;4屏蔽层;5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是采用镀银铜合金导体1,在镀银铜合金导体1的外表是以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为绝缘层2构成导电芯,以导电芯和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填充芯3共同构成缆芯,在缆芯的外部以镀银铜丝编织形成屏蔽层4,在屏蔽层4的外部是以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形成外层护套5。
具体实施中,镀银铜合金导体1外挤包绝缘层2后经高能电子束辐照交联制成基本线芯,两根线芯与两根填充芯3成缆后在外层编织屏蔽层4,护套5挤包在最外层,护套经高能电子加速器辐照交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南新光神光纤线缆有限公司,未经淮南新光神光纤线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15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电子负载的保护装置及电子负载系统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