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释放装置压紧弹簧固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51628.8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68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德;刘旭平;陆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 |
主分类号: | F16B1/04 | 分类号: | F16B1/04;F16H25/20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金家山 |
地址: | 200245***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释放 装置 压紧 弹簧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簧压紧机构,具体涉及一种释放装置压紧弹簧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 101769279A于2010年07月07日公开了一种锁紧装置,主要解决现有锁紧装置不易拆卸、可靠性低的问题。该锁紧装置包括螺杆、锁扣和锁轮,锁轮由螺套、锁轮挡圈、弹簧和锁套构成,螺杆一端设有设备固定连接的固定孔,螺杆另一端设有锁轮挡圈防止锁轮脱落,锁扣和锁轮上分别设有锯齿,锁扣锯齿和锁轮锯齿啮合,防止锁紧后因震动冲击等因素松动脱开,当需要脱开锁紧装置检修更换时,只需沿螺杆中心轴方向施加纵向力,使得锯齿啮合部分脱开即可,操作简单,无需借助工具。
释放装置提供给产品做分离试验时使用,需将被释放装置放进释放筒里,中间是由一压紧弹簧连接,平时状态下,压紧弹簧被锁定,当压紧弹簧解锁时,压紧弹簧由于自身的弹力,由被压缩状态开始恢复至张开状态,将被释放装置弹出。释放装置放进释放筒的时候,弹簧初始为张开状态,将被释放装置与压缩弹簧开始接触,势必造成被释放装置受力,而被释放装置由于不能受力,所以就需要先将弹簧压缩至充分压紧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释放装置压紧弹簧固定装置,利用此装置可以先将弹簧压缩至压紧状态,再将释放装置放进释放筒里。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释放装置压紧弹簧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丝杠传动组合、肘夹、定位装置和锁紧装置,丝杠传动组合由手轮、丝杠、套筒和压板组合而成;肘夹通过螺栓连接在定位装置上,肘夹推出即可将丝杠传动组合卡紧,肘夹缩回即可将丝杠传动组合松开;丝杠传动组合上的压板与弹簧接触,旋转手轮将弹簧压紧至最终状态;锁紧装置具有螺杆,当弹簧被压紧时将螺杆旋转至锁紧标识处将弹簧锁紧。
随后的实施例将证明,利用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先将弹簧压缩至压紧状态,再将释放装置放进释放筒里,进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释放装置压紧弹簧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下压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释放装置压紧弹簧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锁紧状态)。
其中:1为丝杠传动组合;2为肘夹;3为定位装置;4为锁紧装置;5为手轮;6为丝杠;7为套筒;8为压板;9为释放筒;10为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释放装置压紧弹簧固定装置,包括丝杠传动组合1、肘夹2、定位装置3、锁紧装置4、手轮5、丝杠6、套筒7、推板8、释放筒9和螺杆10。丝杠传动组合1由手轮5、丝杠6、套筒7和压板8组合而成;肘夹2通过螺栓连接在定位装置3上,将丝杠传动组合卡紧或者松开;丝杠传动组合1上的压板8与弹簧接触,旋转手轮5将弹簧压紧;锁紧装置4具有螺杆,当弹簧被压紧时螺杆张开将弹簧锁紧。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动作过程。
首先将定位装置3通过三组螺钉固定在产品的底板上,然后将丝杠传动组合1向下旋,当丝杠传动组合1上的压板8与弹簧接触时,需慢慢旋转手轮5,进而将弹簧缓慢压紧,直至到所需位置,然后锁紧装置4上的螺杆10(初始状态为在圆柱面内)沿已定方向旋转,直至将螺杆10张开,进而将弹簧锁紧。
将肘夹2拔下,丝杠传动组合1只剩下一个轴向自由度,当把锁紧装置4上的螺杆10往里同时旋时,与弹簧分离,随即弹簧的外力消失,那么弹簧就会在自己的张力的作用下,迅速恢复至原始状态,进而将丝杠传动组合1向上弹,此过程可以验证弹簧是否在压紧阶段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未经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16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