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型蓄热式玻璃窑炉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54361.8 | 申请日: | 2010-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73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智慧;雷金玉;卢修龙;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荆玻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5/00 | 分类号: | C03B5/00;C03B5/237 |
代理公司: | 荆门市首创专利事务所 42107 | 代理人: | 董联生 |
地址: | 448274***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型 蓄热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窑炉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玻璃煤气窑炉的玻璃溶化室内产生的烟气余热尚未充分利用,不利节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玻璃窑炉的玻璃溶化室内产生的烟气余热尚未充分利用,不利节能之不足,而提供一种可充分利用烟气余热的节能型蓄热式玻璃窑炉。
本实用新型包括玻璃窑炉,它还有烟气余热蓄热室,烟气余热蓄热室由左烟气余热蓄热室和右烟气余热蓄热室构成,左烟气余热蓄热室由左煤气蓄热室和左空气蓄热室构成,右烟气余热蓄热室由右煤气蓄热室和右空气蓄热室构成,左煤气蓄热室和左空气蓄热室通过气口相通,右煤气蓄热室和右空气蓄热室也通过气口相通; 两个煤气蓄热室和两个空气蓄热室内均放置有吸热材料;玻璃窑炉的煤气管道经煤气交换机后分为两路煤气支管道,其中一路煤气支管道经左煤气蓄热室与玻璃窑炉的玻璃溶化室的左喷火口相通,另一路煤气支管道经右煤气蓄热室与玻璃窑炉的玻璃溶化室的右喷火口相通;左空气蓄热室和右空气蓄热室3-2的烟气出口分别通过左烟道和右烟道经烟气交换机与玻璃窑炉的烟囱相通,左空气蓄热室 和右空气蓄热室的进气口处分别安装有吹风机,左空气蓄热室 的热气出口与玻璃溶化室喷火口相通,右空气蓄热室 的热气出口与玻璃溶化室喷火口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它可通过吸热材料将烟气余热蓄积在烟气余热蓄热室内,形成热空气,再将热空气代替冷空气与煤气混合燃烧,达到节能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玻璃窑炉,其特征在于它还有烟气余热蓄热室,烟气余热蓄热室由左烟气余热蓄热室和右烟气余热蓄热室构成,左烟气余热蓄热室由左煤气蓄热室2-1和左空气蓄热室2-2构成,右烟气余热蓄热室由右煤气蓄热室3-1和右空气蓄热室3-2构成,左煤气蓄热室2-1和左空气蓄热室2-2通过气口相通,右煤气蓄热室3-1和右空气蓄热室3-2也通过气口相通; 两个煤气蓄热室2和两个空气蓄热室3内均放置有吸热材料(吸热材料选用,耐火吸热材料如白云石、镁砖等);玻璃窑炉的煤气管道经煤气交换机5后分为两路煤气支管道,其中一路煤气支管道4-1经左煤气蓄热室2-1与玻璃窑炉1的玻璃溶化室6的左喷火口6-1相通,另一路煤气支管道4-2经右煤气蓄热室3-1与玻璃窑炉1的玻璃溶化室6的右喷火口6-2相通;左空气蓄热室2-2 和右空气蓄热室3-2的烟气出口分别通过左烟道2-4和右烟道3-4经烟气交换机9与玻璃窑炉的烟囱7相通,左空气蓄热室2-2 和右空气蓄热室3-2的进气口处分别安装有吹风机8,左空气蓄热室2-2 的热气出口与玻璃溶化室6喷火口6-1相通,右空气蓄热室3-2 的热气出口与玻璃溶化室6喷火口6-2相通。
工作方式:首先烟气交换机工作,关闭左烟道2-4,开启右烟道3-4。同时煤气交换机工作,使其中一路煤气支管道4-1通煤气,另一路煤气支管道4-2关闭,煤气经左煤气蓄热室进入左喷火口6-1,在玻璃溶化室内燃烧,玻璃溶化室内产生的热烟气经右喷火口6-2进入右煤气蓄热室和右空气蓄热室,其中的余热被吸热材料吸收,其中的烟气通过右烟道3-4经烟气交换机进入烟囱内排出。20分钟后,煤气交换机关闭一路煤气支管道4-1,开启另一路煤气支管道4-2(烟气交换机也工作,关闭右烟道3-4,开启左烟道2-4),煤气进入右煤气蓄热室后,吸收右煤气蓄热室的吸热材料的热量成为热煤气,同时吹风机8工作,冷空气进入右空气蓄热室,吸收吸热材料的热量而成为热空气,热空气和热煤气混配后进入右喷火口6-2在玻璃溶化室内燃烧,燃烧后的热烟气又进入左煤气蓄热室和左空气蓄热室蓄热。以此循环工作,始终保持热空气和热煤气混配燃烧,达到节能目的。空气交换机(煤气交换机、烟气交换机)是用以改变系统气体流动方向的设备,通过拉条,杠杆,链条等带动交换旋塞和废气盘砣杆及空气盖板进行有规律的开关,以改变煤气,空气或废气的流动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荆玻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荆玻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43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实用性和虚拟性环境中的增强固态驱动器管理
- 下一篇:工作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