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57764.8 | 申请日: | 201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4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傅希全;张木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吉乐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52;H01L33/6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孙大为 |
地址: | 10001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构造。
背景技术
参见图1,目前公知的发光二极管构造主要由热沉1、绝缘框架2、半导体芯片3、金属支架4、光学透镜5以及必要的电气连接组成。其中热沉1嵌装在绝缘框架2的中间通孔内,其上开设有反光腔6,半导体芯片3键合在反光腔6内,金属支架4固定在绝缘框架2上并与半导体芯片3电联接,光学透镜5固定在绝缘框架2上并将热沉的反光腔6连同半导体芯片3一起罩于其内。已有的这种发光二极管构造存在以下缺点:在:绝缘框架上安装热沉和光学透镜都要靠手工完成,而且绝缘框架、热沉和光学透镜之间还要靠手工填充软性胶22以填补空隙,所有这些手工操作都必须在显微镜下非常仔细地进行,极易造成操作工人眼睛疲劳,而且手工操作也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另外,制造绝缘框架和金属支架需要分别开设模具,成本较高;再者更重要的是,小功率发光二极管在封装材料、封装设备和封装工艺方面都比发光二极管成熟,且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高,但由于两者构造相差甚远,因此难以充分利用小功率发光二极管的成熟技术生产发光二极管,给原来生产小功率发光二极管的企业,在发展生产发光二极管的时候带来很多工艺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困难,而且也要投入大量资金改造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小功率发光二极管的成熟技术来生产的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发光二极管的构造包括有热沉和半导体芯片,热沉开设有反光腔,半导体芯片键合在反光腔内,特别地,热沉上至少固定有一根贯穿热沉并与热沉绝缘的引脚,该引脚与半导体芯片电联接,在热沉上固定有透明的包封树脂,包封树脂将热沉的反光腔连同半导体芯片以及芯片与引脚电联接的部分一起封于其内,使包封树脂兼具有密封保护和光学透镜的作用。在制造过程中,半导体芯片与反光腔的键合、引脚与半导体芯片的电联接以及包封树脂的封装都可利用小功率发光二极管的生产工艺,从而可充分利用小功率发光二极管的成熟技术。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由于省去了原有发光二极管的绝缘框架和金属支架,并且无需专门安装光学透镜,因此大大简化了结构,减少了生产所需的模具数量,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而且由于充分利用了小功率发光二极管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因此使产品质量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使得原来生产小功率发光二极管的企业很容易发展生产发光二极管。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公知的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2,发光二极管具有一个热沉7,热沉顶部开设有反光腔8。热沉可镀金或镀银,以达到很高的光学反射率。反光腔8内键合有一个单电极型半导体芯片9,这种单电极型半导体芯片与热沉7之间是导电的,因此只有一 个引出电极。热沉7上固定有一根贯穿热沉的引脚10,热沉7与引脚10之间可采用玻璃或陶瓷粉烧结的方法固接在一起,使热沉7与引脚10绝缘。引脚10的一端通过导线n与半导体芯片9的引出电极电联接。在热沉7顶部固定有透明的包封树脂12,包封树脂12将反光腔8连同半导体芯片9以及导线11和引脚10的端头一起封于其内,起到密封保护作用,而且透明的包封树脂12还具有光学透镜的作用,制造时通过选用不同的注胶模条,可形成不同的表面曲率和高度,从而使发光二极管光发射的最大半值角约在5-70度之间改变。本实施例只有一根引脚10,因此热沉7兼具有引脚作用,使用时将驱动信号接在引脚10与热沉7之间即可。
实施例2,参见图3,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与热沉7电联接的引脚13,这样在使用中更便于接线。
实施例3,参见图4,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单电极型半导体芯片14,因此相应地增加了一个与热沉7绝缘的引脚巧。半导体芯片14的引出电极通过导线21与引脚巧电联接。使用时将驱动信号的公共端与引脚13连接,非公共端分别连接至引脚10和巧。
实施例4参见图5,本实施例在反光腔8内键合有一个双电极型半导体芯片16,这种双电极型半导体芯片与热沉7之间是绝缘的,因此具有两个引出电极,相应地热沉7上固定有两根与热沉绝缘的引脚17、18,芯片16的两个引出电极分别通过导线19、20与引脚17、18电联接。使用时将驱动信号接在引脚17、18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吉乐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吉乐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77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对实时监控数据流的分布式解析系统
- 下一篇: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