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有机质气化炉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58403.5 | 申请日: | 2010-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39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平;刘曙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庆平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C10J3/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7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有机质 气化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有机物质进行气化处理的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对农作物秸杆、木质素和一定比例的生活垃圾等混合物质进行气化并产生可燃气体的卧式有机质气化炉。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秸杆气化炉,它们一般都采用立式结构,即在一个圆柱形筒体内由上至下为加料口、燃烧气化区、气化点火口,这种结构的设计限制了气化炉的处理能力和产气量,同时,也不利于操作,因为作为立式结构,要大量处理各种有机质废料,必须加高筒体或增加筒体直径,但简单地加高筒体一是会造成各种有机质材料在其中架空,不利于燃烧气化区的各种热化学反应,二是增加人工投料的难度和强度。如何加大筒体的直径,则点火气化点和排灰口的分布很难均匀,会造成燃烧气化区的各种热化学区因前后过程的不一致,影响产气量和可燃气体的品质,同时其底部进气管会变得弯延复杂,不利于进气管的清灰除尘,从而影响整个装置的运行。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立式气化炉处理能力差、产气量少、操作不便、维护困难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有机质气化炉,它不仅结构紧凑合理,操作维护简便,同时处理有机质废料量大,燃烧气化区各种反应均匀平稳,产气量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管状气化炉筒体水平放置,根据筒体的大小,在气化炉筒体的底部铺设一根或多根平行的进气管,进气管的一端穿过筒体侧面与风机连接,另一端穿过筒体另一侧面与二次供氧管相连,二次供氧管上设有二次供氧开关,在进气管的中部均布多个向上凸起的气化点进气口,排灰点火口紧邻气化点进气口,进气管与二次供氧管连接端设有可开放的排灰塞,在水平放置的管状气化炉筒体两侧面的上部分别装有排气管、废气排气开关、燃气管和炉内燃气开关,在与进气管对称的气化炉筒体顶部开一长方形进料口,密封盖盖住进料口,密封盖与进料口之间设有水槽用于密闭进料口,排气管和燃气管分设于筒体两侧面的上部与气化炉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高速度和高效率地大量气化处理有机质废料,结构紧凑合理,操作维护简便,有效处理农作物秸杆、有机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为生产、生活提供大量可燃气体,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排卧式有机质气化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排卧式有机质气化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多排卧式有机质气化炉的A-A剖视图。
图中:1、筒体,2、进气管,3、气化点进气口,4、排灰点火口,5、排灰塞,6、二次供氧开关,7、炉内燃气开关,8、燃气管,9、密封盖,10、水槽,11、废气排气开关,12、排气管,13、二次供氧管,14、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管状气化炉筒体(1)水平放置,根据筒体(1)的大小,在气化炉筒体(1)的底部铺设一根或多根平行的进气管(2),进气管(2)的一端穿过筒体(1)侧面与风机(14)连接,另一端穿过筒体(1)另一侧面与二次供氧管(13)相连,二次供氧管(13)上设有二次供氧开关(6),在进气管(2)的中部均布多个向上凸起的气化点进气口(3),排灰点火口(4)紧邻气化点进 气口(3),进气管(2)与二次供氧管(13)连接端设有可开放的排灰塞(5),在与进气管(2)对称的气化炉筒体(1)顶部开一长方形进料口,密封盖(9)盖住进料口,密封盖(9)与进料口之间设有水槽(10)用于密闭进料口,排气管(12)和燃气管(8)分设于筒体(1)两侧面的上部与气炉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打开排气管(12)上的废气排气开关(11),关闭燃气管(8)上的炉内燃气开关(7),提起密封盖(9)开放进料口,开启风机(14),用易燃物点火置于炉底,添加适量的易燃农作物秸杆、细木材等,使之燃烧冒烟,然后添加适量的混合有机质废料后,在水槽(10)内加水,盖上密封盖(9),等待1-8分钟后,打开炉内燃气开关(7),关闭废气排气开关(11),即有可燃气体从燃气管(8)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庆平,未经陈庆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84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