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挠性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59248.9 | 申请日: | 2010-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06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蓬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11265 | 代理人: | 叶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庄***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挠性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挠性散热模块,尤其是指一种由热导管与可挠曲组件组合所构成的可挠性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PC产业诸如桌上型、笔记型、AIO(ALL IN ONE)的计算机及显示装置,由于其日益剧增的执行效率要求,致使其功率越来越大,相对而言就有越严格的散热要求,目前提供的散热方式无非为散热器再加上风扇用以解决所述散热课题,但效果相对不明显;因此有人利用热管具有快速带走热源的功效,与散热器结合使用,以供高功率的散热问题;但目前应用热管的散热模块,其热管受限于先天结构特性仅能弯曲一定程度,若弯曲过大或波浪弯曲,甚至直接对折等都有可能会破坏热管内的毛细结构造成热效率降低,严重者甚至失效损坏;以致于设计者仅能配合这样的条件来进行电子装置机构内的散热规划设计,造成电子装置的整体结构过于庞大无法缩小。
但是在于现今随着技术发展及使用功能轻薄短小的需求下,现有及正在研发的产品通常具有更小的外形,但伴随产品具有狭小及复杂的机构空间,相应的功能却更为强大,产生的热量却因此而增加,导致散热结构恰当安装的难度增加;为使设备具有更稳定的运作效果,对散热结构安装的可规划性及散热效能均提出更高要求,但现有的散热结构确实很难符合,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较大的可适应性及可弹性规划性且散热性能均能符合要求的散热结构为业界所需求和关注的,并多加研究以探求解决之道。
有鉴于此,本案创作人针对上述缺陷与不足,经过长期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创设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不足和缺陷的实用新型设计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挠性散热模块,所述可挠性散热模块利用挠曲组件的特性,能够对于具有狭小及复杂的机械空间的产品提供具有较高的安装可适应性及可规划性并兼具有良好的散热效能,以实现散热结构的恰当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挠性散热模块,搭配热导管使用,能够将导热组件的热量迅速且有效的传导到散热组件,以提供稳定的散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一种可挠性散热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热导管、一个第二热导管及至少一个可挠曲组件所构成;其中所述第一热导管,具有一个第一吸热部及一个第一散热部;所述第二热导管,具有一个第二吸热部及一个第二散热部;具有高热传导性的可挠曲组件,所述的可挠曲组件具有一个第一接合部、一个第二接合部及形成于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间的一个可挠区;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第二接合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热导管的第一散热部及第二热导管的第二吸热部相组接。
本实用新型可挠曲组件的设计,使得所述散热模块具有良好的安装可适应性、可弹性规划性及散热效能,使其便于适应各种狭小及复杂的机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可挠生散热模块 21-发热组件
22-散热组件 23-第一热导管
231-第一吸热部 232-第一散热部
24-第二热导管 241-第二吸热部
242-第二散热部 25-可挠曲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现配合附图结合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加说明如下,此具体实施例只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未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任何限制。
请参见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挠性散热模块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一种可挠性散热模块1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热导管23、一个第二热导管24,至少一个可挠曲组件25所构成;其中所述第一热导管23具有一个第一吸热部231、一个第一散热部232;所述第二热导管24具有一个第二吸热部241、一个第二散热部242。
所述可挠曲组件25是由高热传导且具弹性的复合材质制成,具有一个第一接合部、一个第二接合部及形成于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之间的一个可挠区;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则是与所述第一热导管23的第一散热部232相组接,第二接合部则与所述第二热导管24的第二吸热部241相组接;所述可挠区表面可呈平面或设成波纹状或凹凸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92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