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道路安全弹性护栏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67084.4 | 申请日: | 201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31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陈信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信义 |
主分类号: | E01F15/02 | 分类号: | E01F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1 | 代理人: | 潘光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宜兰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道路 安全 弹性 护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防撞护栏,尤其指一种道路安全弹性护栏。
背景技术
道路安全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而设置于道路两旁的防撞护栏,即为车辆发生打滑、擦撞的一道安全防线。
而现有的防撞护栏,其为利用金属材质来制作,并于表层镀锌,其是有毒物质,缺乏环保观念;且其设立于道路两旁,利用金属的延展性来作为发生事故时的吸震作用,但长久以来,却也发现一大缺失:金属材质的防撞护栏的硬度过高,其虽有吸震的效果,但给予车体的反作用力也非常的大,因此当发生事故时,给予车体及乘客的伤害依旧非常大。
尔后,而有业者改用高韧性的塑料作成防撞护栏,改善了对车体的反作用力;但其结构的组成却造成另一项行车的安全疑虑,如图8及图10所示,防撞护栏5是由数个护栏板50连接而成的,其连接的方式是于两护栏板50的接续处(末端与头端)直接用一固定件51将两串结锁固于一夹座52上,而夹座52是由前、后夹片521包覆固定柱53,再由锁固元件54穿设前、后夹片521将两部分连接;当防撞护栏5受撞击时,护栏板50则易从接续处翘起或轻微分离,严重时更会由两接续处直接崩开,导致护栏板50损毁而增加成本,且当下无立即更换则易造成护栏板50割伤行车的车体,或影响行车道路的路线,或是划破轮胎恐危及生命安全;当防撞护栏5长期受撞击或瞬间撞击过大时,夹座52的前、后夹片521更易直接将锁固元件54弹离,或使锁固元件54呈松散状态,因而降低防撞护栏5的防撞功效及保护性,导致撞护栏5受撞击即分离,而使人车直接掉落山谷。
另外,请参阅图9所示,现有的防撞护栏5由于其连接的方式,使得现有的防撞护栏5无法顺利的使用于弯曲或连续弯曲的道路上,因为防撞护栏5接合处会向外张开而分离,导致防撞护栏5的使用范围与保护范围有限。
有鉴于此,如何将上述缺失加以摒除,即为本实用新型创作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的所在;是而,本创作人基于多年从事相关业界的经验,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试作改良,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案,并使本实用新型得以诞生,以增进功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是提供一种道路安全弹性护栏,借助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使得整体构件减少,外型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可达成上述创作目的的道路安全弹性护栏,其包含有:至少一缓冲夹座、至少一护栏板及至少一反光固定装置,护栏板是与缓冲夹座相结合,且护栏板具有一个以上的缓冲凸块,反光固定装置是设置于护栏板。
其中:该缓冲夹座具有数个加强肋,该护栏板的末端具有一回折的弧面结构,该护栏板一端具有一内凹结合面;借此,组成一种道路安全弹性护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借助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及技术手段,于缓冲夹座、护栏板及反光固定装置相互迭设的下而可有效的加强整体的安全性,且构件减少,具有节省生产成本的效果,并因护栏板之间具有内凹结合面,使得结合处更加平整坚固,因此可增强其安全性,且因结合处的平整,故外型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夹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迭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护栏板弯折的形态示意图。
图8现有的护栏板连接的示意图。
图9为现有的护栏板使用于弯曲道路时连接的示意图。
图10为现有的防撞护栏的夹座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缓冲夹座 11加强肋 12孔洞 2护栏板
21延伸部 22弧面结构 23内凹结合面 24缓冲凸块
3反光固定装置 31固定件 32反光件 33金属片
4柱体 5防撞护栏 50护栏板 51固定件
52夹座 521前夹片、后夹片 53固定柱
54锁固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方便简捷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内容与优点及使其所达成的功效能够更为显现,兹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信义,未经陈信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670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