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版印刷机的传墨印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67487.9 | 申请日: | 201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99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渊;李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环野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31/04 | 分类号: | B41F31/04;B41F3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高泉生 |
地址: | 201317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印刷机 印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版印刷机的传墨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使用的柔性版印刷机的传墨印刷装置,包括中心大滚筒1和在中心大辊筒1周围采用卫星式方式布置的多色油墨的印刷色组,参见图1,每组印刷色组包括印刷版辊2、网纹传墨辊3和传墨系统,传墨系统由储墨容器7、进墨软管5、出墨软管6、墨斗盒4和墨泵8组成,储墨容器7内的水性墨通过有墨泵8、进墨软管5泵进墨斗盒4,给网纹传墨辊3供墨,网纹传墨辊3然后将墨转移至印刷版辊2上,印刷版辊2上的油墨印刷到中心大辊筒1的纸上。墨斗盒4内多余的墨通过出墨软管6回流到储墨容器7内。这样的供墨系统不能控制供墨量,容易导致供墨过多或供墨过少,造成供墨量不均匀。
为了控制供墨量,目前很多柔性版印刷机采用电子控制系统控制各印刷色组独立的墨泵电机转速而带动墨泵8进行供墨,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供墨量不均匀的问题,但是由于电机泵的工作速度及供墨流量的操作控制繁杂,并且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复杂而昂贵,由此带来整个柔性版印刷机操作复杂、体积偏大和成本价格上升。
另外现在使用的柔性版印刷机的传墨印刷装置的水性墨通过墨泵8,会造成水墨与墨泵的相互污染,影响印刷质量,而且墨泵的清洗也很困难。
目前在柔性版印刷机中心大滚筒烘干系统,参见图2,其包括各色组加热干燥箱400,在每两个印刷色组200之间设置一组加热干燥箱400来进行烘干,中心大滚筒的温度会上升至50℃以上。金属的中心大滚筒温度经过一定时间反复交替的热胀冷缩变化,产生内部应力造成金属中心大滚筒的几何尺寸精度微观变形,造成着墨精度降低,直接影响到印刷质量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柔版印刷机传墨印刷装置,以网纹辊轴端直联墨泵的简单结构和低廉的制造成本来实现水性墨的供墨流量和流速的自动控制,以满足柔性版印刷机印刷时的最佳传墨量和印刷质量。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利用液体循环冷却系统解决中心大滚筒受加热干燥温度影响,经过一定时间反复交替的热胀冷缩变化,产生内部应力造成金属中心大滚筒的几何尺寸精度微观变形,造成着墨精度降低,直接影响到印刷质量下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柔版印刷机的传墨印刷装置,包括中心大辊筒和各印刷色组以及各印刷色组加热干燥箱,各组印刷色组和各组加热干燥箱采用卫星式方式布置在中心大辊筒的周围,在每两个印刷色组之间设置一组加热干燥箱,每组印刷色组包括印刷版辊、网纹传墨辊、网纹传墨辊保湿电机和传墨系统,网纹传墨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超越离合器与网纹传墨辊一端的轴连接,网纹传墨辊、印刷版辊、中心大辊筒之间通过齿轮系传递运动;所述传墨系统包括墨泵、进墨软管、出墨软管、墨斗盒、储墨容器,储墨容器内贮存有水性墨,进墨软管和出墨软管的一端连接储墨容器,另一端连接墨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泵的输入端直联结于所述网纹传墨辊另一端的轴上,该墨泵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圆滚柱滚轮,所述的进墨软管至少有一部分绕过所述墨泵中的两个圆滚柱滚轮。
进一步特征为所述墨泵的圆滚柱滚轮为三个,并以网纹传墨辊的轴为中心成等边三角形布置。
进一步特征为所述圆滚柱滚轮能绕其轴心自转,以降低圆滚珠滚轮与进墨软管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墨泵三个圆滚柱滚轮的连续公转和自转,不断蠕动挤压进墨软管,使进墨软管这一段内部形成真空,利用压强把储墨容器内的水性墨抽上来输送到墨斗盒的供墨腔中,给网纹传墨辊供墨,网纹传墨辊然后将墨转移至印刷版辊上,印刷版辊上的油墨印刷到中心大辊筒的纸上。当印刷速度加快、耗墨量增加,墨泵的运转速度也加快,供墨量也同步自然增加;反之,印刷速度低、耗墨量少时,墨泵的运转速度也降低,供墨量也自然减少。再则,由于水性墨进出墨泵全过程始终都在同一根软管内进行,不与墨泵的泵体实际接触,避免了水性墨与墨泵体的交叉污染,进一步保证了印刷质量,要更换印版和不同颜色的水性墨只需更换和清洗软管即可。节省了清洗时间和降低了清洗的难度。本实用新型省去了各印刷色组驱动墨泵的电机、特别还省去了一套复杂而昂贵的墨泵供墨量电子控制系统,还降低了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环野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环野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674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按摩汽车坐垫
- 下一篇:一种整体撬装电厂脱硝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