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盲文书写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68042.2 | 申请日: | 201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3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婧姝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婧姝 |
主分类号: | G09B21/02 | 分类号: | G09B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3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盲文 书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文字表达的一种定形式书写工具,特别涉及一种盲人或明眼人使用的盲文书写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全世界的盲人学习文字都借用六点完成,这是因为6个点可表达64个(即26=64)码字,足够完成由拉丁字母连缀成词的音读文字的表述以及数字、标点和各种运算符号的表示;但如此对于我国数以万计的重音、多音字并重的象形汉字来说,要想准确表达每个字的字义则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一直是深深困扰我国盲人学习和掌握各科知识的瓶颈。
中国专利号为:200410012328.1公开了一种“音形字母六键文字输入方法”,微电脑或手机,或带电脑设备的输入键盘,键至少有六个;使用键盘的六个键,就可完成文字和字母的输入。其中五个键的键帽上标有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一、丨、丿、丶、 ”,键帽标有“一、丨、丿、丶、 ”五个键以敲两次键或两两相组合构成5×5=25个音形字母;一个键帽标有 仅输入拉丁字母“R”,只与拉丁字母“R”对应。所述的六个键的键帽可以专为盲人制成突出的由九点布阵中的点构成盲文笔画键,用以输入盲文。它具有无需在键帽上标注字母、字根,无需记忆字母键位,用键很少,即可进行文字输入,可实现盲打,提高了文字的输入速度等特点。使用该“音形字母六键文字输入方法”,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该“音形字母六键文字输入方法”仅给出了使用微电脑或手机,或带电脑设备的输入键盘的输入方法,对于使用该方法中盲文的书写使用现有的6个点盲文书写工具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为了推广应用该方法中盲文需要研制相应的书写工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六点盲文不能准确代表汉字进行交流学习的不足,推广应用“音形字母六键文字输入方法”,提供一种方便、快捷,提高盲人驾驭汉字的能力,明眼人、盲人使用“音形字母”的盲文书写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盲文书写器,由上板与下板,及通过销轴将上、下两块板的一端铰接组成,其特征是:在所述的上板上设有若干个方形开孔;在所述的下板上对应于上板的开合面上,并在对应上板的方形开孔的位置,设有方框形与在方框形内十字交叉的写字凹槽。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明眼人、盲人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盲文书写器,可用笔方便、快捷的书写。可书写所需“音形字母”盲文内容。即书写不同“音形字母”盲文,就可对应出26个拉丁字母、数字、标点、及计算机键盘上所列符号等,这样可使盲人一次完成所有信息文字的学习与表达,不仅可以实现一字一码的盲文与汉字一一对应的书写,解决原有盲文无法辨别重音、多音字的问题,而且可以实现汉字与盲文之间的转换,最后达到明眼人和盲人无障碍文字自由交流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盲文书写器,盲人除可用铁笔自写自读文本,又可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在上面书写明眼人易见易识的语言符号,同时还可以用机器扫描转换成对应的文字,实现信息的明盲机读通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后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板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板图5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板图5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板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板图8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板图8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板图8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盲文书写器的结构示意图。盲文书写器由可开合的上板1和下板2的两块板,并通过销轴3将两块板的一端铰接而组成。
图5至图7所示,在所述的上板上设有整齐排列的若干个方形开孔4。
图8至图11所示,在所述的下板上对应于上板的开合面上,并在对应上板的方形开孔的位置设有方框形与在方框形内十字交叉的写字凹槽5,其在下板上所述的写字凹槽的数量与上板上方形开孔数量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婧姝,未经张婧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680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