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缸体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70278.X | 申请日: | 201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6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栋宇;熊小建;刘胜利;李慧军;由毅;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20 | 分类号: | F02F1/2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缸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缸体,特别是一种汽车发动机缸体中回油道的设计。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是发动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基本上是以集滤器、机油泵、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等相关部件组合而成,把润滑油输送到发动机的相关运动部件,达到润滑、清洗以及冷却等功效。汽车发动机的润滑系统输送缸盖的润滑油需要流回发动机的油底壳中,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
通常,润滑油经过缸盖与缸体相连通的通道回到油底壳。目前,常见的缸体的回油道结构多为圆筒形状,回油道直接由缸体的顶面直通缸体的底面,以达到回油和窜气的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缸体的回油道大多为相互独立的,各回油道之间独立设置,导致缸体在铸造时制芯、组芯困难,铸造完成后清砂困难,且铸造时因砂芯强度低导致废品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铸造方便的汽车发动机缸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发动机缸体,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上开设有若干个纵向延伸且相互独立的回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邻两回油道之间还设有连通两相邻回油道的中间油道。
本发动机缸体中,通过在各相邻回油道之间设置中间通道,增加了发动机缸体的回油效果,由于缸体采用砂型铸造工艺制成,因而在缸体进行铸造时,各回油道和中间油道采用的砂芯为整体式,其制芯、组芯方便,并且提高了砂芯的强度,增加了铸件的成品率。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缸体中,所述的中间油道设置于回油道的中部。在制芯过程中,各回油道和中间油道采用整体式砂芯,因而将中间油道设置于回油道的中部,大大提高了整个砂芯的结构强度,并且各回油道的连通效果最佳,能有效降低曲轴箱的风阻,增加曲轴箱的通风效果。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缸体中,所述的本体侧部还设有与中间油道相通的清砂孔。清砂孔设置于本体侧部,使得中间通道与本体侧部相通,因而铸造完成后,可通过该清砂孔将本体的砂芯废料清理出来,方便清砂。
而在中间油道上设置清砂孔,因回油过程的油压较小,润滑油大多为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回油道向下流,现有技术中清砂孔开设于回油道上,为防止漏油,该清砂孔的半径应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在中间油道上设置清砂孔,可增大清砂孔的半径,既不影响回油,又能方便清砂。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缸体中,所述的回油道数量为3~12个。根据不同的缸体大小和不同发动机的回油量,在保证缸体强度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回油道数量。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缸体中,所述的回油道数量为4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发动机缸体具有以下优点:
1、各回油道之间通过中间油道相互连通,提高了缸体的铸造性能,砂芯的制作和装配方便,砂芯强度较高;
2、在缸体上与回油道油路方向错开位置设置清砂孔,可增大清砂孔半径,既不影响回油道的回油,又方便对铸件进行清砂处理;
3、各油道相互连通,有利于降低风阻,增加曲轴箱的通风效果;
4、通过开设中间油道和清砂孔降低了缸体的重量,有利于实现汽车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发动机缸体中油道砂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回油道;2、中间油道;3、清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汽车发动机缸体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上开设有若干个纵向延伸且相互独立的回油道1,所述的各回油道1的中部还设有连通两相邻回油道1的中间油道2,本体的侧部还设有与各中间油道2相通的清砂孔3。
通过在各相邻回油道1之间设置中间通道,增加了发动机缸体的回油效果,由于缸体采用砂型铸造工艺制成,因而在缸体进行铸造时,各回油道1和中间油道2采用的砂芯为整体式,其制芯、组芯方便,并且提高了砂芯的强度,增加了铸件的成品率。中间油道2设置于各回油道1的中部,大大提高了整个砂芯的结构强度,并且各回油道1的连通效果最佳,能有效降低曲轴箱的风阻,增加曲轴箱的通风效果。
中间油道2垂直于回油道1设计,清砂孔3设置于本体侧部且与中间油道2相通,因回油过程的油压较小,润滑油大多为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回油道1向下流,因此在与两回油道1之间的中间油道2上设置清砂孔3,清砂孔3的外径不受限制,增大清砂孔3的外径既不影响回油,又能方便铸造完成后的清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02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滤器的进气管
- 下一篇:一种汽车排气歧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