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防疲劳驾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71043.2 | 申请日: | 201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93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霞;陈文强;由毅;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28/06 | 分类号: | B60K28/06;B60Q5/00;G06K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疲劳 驾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相关领域,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根据车速大小决定是否进行疲劳驾驶判断的汽车防疲劳驾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交通事故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据相关统计,40%~70%的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员的疲劳驾驶有关,因此,非常有必要研制一套能够判别驾驶员的疲劳程度的报警装置。
公告日为2009年10月28日,公告号为CN10156503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疲劳驾驶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图像采集单元、疲劳状态识别单元、以及报警及制动单元。车辆启动后,通过实时采集驾驶员的图像信息,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并判断是否为同一驾驶员驾驶车辆,监控驾驶员的连续驾驶时间;同时,通过图像处理程序对采集到的驾驶员图像进行处理,确定驾驶员眼睛位置,检测驾驶员的眨眼频率以及眼睛睁开闭合程度,并结合驾驶员的视线分散程度以及凝视定位暂停程度,分析判断驾驶员的驾驶状态;当驾驶员处于疲劳驾驶状态时采取报警以及制动措施。该专利提供的预防疲劳驾驶的监控系统,容易出现误判,当车辆在市区行驶时,由于路况复杂,驾驶员需要左右大范围的查看路况,这样防疲劳驾驶装置可能会采集不到驾驶员的眼部情况,造成误判,影响正常驾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的防疲劳驾驶装置可能会造成误判,影响正常驾驶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根据车速大小决定是否进行疲劳驾驶判断的汽车防疲劳驾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防疲劳驾驶装置,包括微型计算机以及与微型计算机相连的图像采集单元和报警单元,所述的微型计算机还与汽车的车速传感器、发动机控制系统相连。微型计算机还与汽车的车速传感器相连,对汽车的车速进行实时监测,当车速高于设定值时,才进行疲劳驾驶判断,当判断驾驶员进入疲劳状态时,通过报警单元提醒驾驶员,若提醒后驾驶员仍为疲劳状态,则通过发动机控制系统降低车速,低速行驶;当车速低于设定值时,不进行疲劳驾驶判断,这样就不会在低速驾驶时因为驾驶员的大范围查看路况而误判为疲劳驾驶,保证正常驾驶。
作为优选,所述的图像采集单元由红外线传感器组成。在夜间驾驶时,无需另加外部光源,红外线传感器就能够采集驾驶员的脸部图像,加外部光源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作为优选,所述的图像采集单元安装在驾驶员正前方的汽车仪表台上。图像采集单元只有装在驾驶员的正前方,才能清晰的采集驾驶员的脸部图像。
作为优选,所述的微型计算机包括MCU、存储器和外部接口电路,存储器和外部接口电路均与MCU相连,外部接口电路分别与图像采集单元、报警单元、车速传感器、发动机控制系统相连。MCU负责程序的运行及数据的计算,存储器存储软件程序及相关数据,外部接口电路负责MCU、存储器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换。
作为优选,所述的报警单元为语音报警器。语音报警器提示的信息更为直观、柔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微型计算机还与汽车的车速传感器相连,对汽车的车速进行实时监测,当车速高于设定值时,才进行疲劳驾驶判断,这样就不会在低速驾驶时因为驾驶员的大范围查看路况而误判为疲劳驾驶,保证正常驾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系统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微型计算机,2---图像采集单元,3---报警单元,4---车速传感器,5---发动机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汽车防疲劳驾驶装置,其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包括微型计算机1以及与微型计算机1相连的图像采集单元2和报警单元3,微型计算机1还与汽车的车速传感器4、发动机控制系统5相连。
本实施例中,图像采集单元2由红外线传感器组成,安装在驾驶员正前方的汽车仪表台上;报警单元3为语音报警器。
本实施例中,微型计算机1包括MCU、存储器和外部接口电路,图像处理程序、疲劳判断程序及相关数据均存储在存储器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10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