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声协同臭氧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74212.8 | 申请日: | 201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0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吴巍;浦跃朴;尹立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C02F1/78;C02F1/3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 协同 臭氧 藻类 原位 无害化 处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声协同臭氧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装置,应用于水华暴发期间打捞后堆积在沟塘内的陈藻原位无害化处置,属利用超声空化和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安全、经济的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渔牧水的排入,使大部分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城市供水造成严重影响。据调查,我国430个城市中有90%以上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经济损失达377亿元,而富营养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藻类的过度繁殖,给供水工程带来很大影响。
在水华暴发期间打捞后堆积在沟塘内的陈藻具有超高的藻浓度,通常呈藻浆或藻泥状,不过相关资料表明这种构成藻浆或藻泥的蓝藻藻细胞其含水量仍超过80%;相关研究已证明低频功率超声具有强大的藻/水分离作用,其对陈藻凝絮浓聚后剩余的藻固态干物质总量极少;这部分极少量的藻固态干物质和分离出的上清液(水)经超声协同臭氧的强去污、脱色、减量、除味作用后可达标排放,即可实现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声协同臭氧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装置,应用于水华暴发期间打捞后堆积在沟塘内的陈藻原位无害化处置,利用超声空化和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安全、经济的环保技术,实现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超声协同臭氧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装置包括超声辐射器阵列、臭氧发生器和处理反应器挡水板;由处理反应器挡水板将该装置分隔成并排排列的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藻泥藻浆泵入区域,第二个区域是藻水分离区域,第三个区域是臭氧发生器,第四个是排水区域;在藻泥藻浆泵入区域与藻水分离区域之间设有泥浆污水泵,将藻泥藻浆泵入区域中的藻泥藻浆泵入藻水分离区域;在藻水分离区域内设有超声辐射器阵列,将流过藻水分离区域流入第二个区域的藻泥藻浆通过超声辐射器阵列进行辐射处理;将进行过辐射处理的藻泥藻浆流入第三个区域,在第三个区域中同时设置超声辐射器阵列和臭氧发生器;第四个是排水区域,在排水区域的上部设有出水口。
所述超声辐射器阵列采用喷射流体产生超声的液哨、压电型超声换能器、磁致伸缩型超声换能器或超声发生装置。
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带μm级喷孔的臭氧喷头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超声协同臭氧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装置的无害化处置方法,所述超声辐射器阵列分别位于藻水分离区域的中层和带μm级喷孔的臭氧喷头的臭氧发生器的上部;经超声辐射器阵列辐射出的超声波对其中的蓝藻作用实现藻/水分离,上清液经超声协同臭氧发生器处理后流入排水区域,达到去污、脱色、减量、除味效果后达标排放,即实现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清除陈藻及藻类残体的目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超声协同臭氧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装置,应用于水华暴发期间打捞后的陈藻及藻类堆积在沟塘内原位无害化处置,该发明属利用超声空化和臭氧高级氧化技术领域,具有安全、经济、快速、环保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超声协同臭氧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装置的示意图。图中有:超声辐射器阵列1、藻/水分离区域2、排水区域3、藻泥/藻浆泵入区域4、水底5、处理反应器挡水板6、上清液7、出水口8、水面9、蓝藻10、蓝藻沉降11、超声波12、带μm级臭氧喷头的臭氧发生器13、泥浆泵/污水泵1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一种超声协同臭氧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装置,其对陈藻及藻类处理方法在于利用超声辐射器阵列1发出的低频功率超声具有强絮凝作用和带μm级臭氧喷头的臭氧发生器13产生的臭氧协同超声具有强去污去臭的作用,经过藻泥/藻浆泵入区域4将陈藻输入到处理区域7使得陈藻藻浆固/液分离、减量、去污、脱色、除味,从而大到实现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
本实用新型的超声协同臭氧陈藻及藻类残体原位无害化处置装置包括超声辐射器阵列1、臭氧发生器13和处理反应器挡水板6;由处理反应器挡水板6将该装置分隔成并排排列的4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藻泥藻浆泵入区域4,第二个区域是藻水分离区域2,第三个区域是臭氧发生器13,第四个是排水区域3;在藻泥藻浆泵入区域4与藻水分离区域2之间设有泥浆污水泵14,将藻泥藻浆泵入区域4中的藻泥藻浆泵入藻水分离区域2;在藻水分离区域2内设有超声辐射器阵列1,将流过藻水分离区域2流入第二个区域的藻泥藻浆通过超声辐射器阵列1进行辐射处理;将进行过辐射处理的藻泥藻浆流入第三个区域,在第三个区域中同时设置超声辐射器阵列1和臭氧发生器13;第四个是排水区域3,在排水区域3的上部设有出水口(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42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