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云南木蠹象诱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76580.6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96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余金勇;刘正忠;吴跃开;黄吉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M1/10 | 分类号: | A01M1/10;A01M1/1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2106 | 代理人: | 陈忠俊 |
地址: | 550005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云南 木蠹象 诱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昆虫的诱捕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云南木蠹象成虫的诱捕器。
背景技术
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 Langor et Zhang属于鞘翅目象甲科(Curculionidae),主要危害云南松,导致林木枯死,对西南高海拔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国内分布四川、云南和贵州。1978年四川盐源县发生,四川省林科所作为一个未定种首次报道,此后于上世纪90年代相继在云南省丽江地区和昆明市发生,1999年正式定名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云南木蠹象卵、幼虫、蛹均在云南松韧皮部、木质部取食危害,成虫羽化后在云南松枝干上补充营养与产卵。目前对该虫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人工清理被害枝条,防治措施单一。现有的各种昆虫诱捕器较多,针对云南木蠹象的诱捕器有申请号(200920108992.4),名称(一种用以捕集木蠹象的昆虫诱捕器)该诱捕器是在漏斗的上口设有端面呈十字形状的十字板,十字板的下端面固定在漏斗的上口的上端缘上,十字板的上端面固定有盖板,所述的漏斗的下口连接收集瓶,十字板的挡板面上涂有涂胶层,漏斗的里表面和外表面分别涂有涂胶层,盖板的上表面涂有涂胶层。本实用新型的诱捕器捕集量大、成本低和对环境友好。与本实用新型不大相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是利用云南木蠹象的生物学习性,研制的一种专门捕捉云南木蠹象的诱捕器。
本实用新型由导引杆、漏斗盖、透明塑料盖杯组成;导引杆固定在诱捕器的底部倒放的漏斗盖管内孔中,漏斗盖外斜面与透明塑料盖杯连接固定,漏斗盖管内孔孔径是1.0~2.0厘米,导引杆长60-80厘米,导引杆粗细略等于漏斗盖管内孔径一半,导引杆穿过漏斗盖管内并固定,漏斗盖外斜面用于集虫,上涂昆虫胶。
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诱捕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针对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1中1.导引杆,2.漏斗盖,3.透明塑料盖杯,4.漏斗盖管内孔,5.漏斗盖外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由导引杆、漏斗盖、透明塑料盖杯组成。将导引杆插入漏斗盖管内孔,并固定,插入导引杆的内孔要留一半左右的空隙,便于目标昆虫进入。在漏斗盖斜面上涂昆虫胶,加盖透明塑料盖杯杯盖。每年5-7月云南木蠹象羽化 期,将组装好的诱捕器固定在云南松枝干上,漏斗盖部分要高于枝梢顶部。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可以诱杀云南木蠹象,降低虫口密度;也可以根据诱捕数量,掌握种群数量动态,预测下一代虫情动态。
实施例2
云南木蠹象成虫诱捕方法。
参见图1,每年5-7月云南木蠹象羽化期,将组装好的诱捕器固定在云南松枝干上,漏斗盖部分要高于云南松枝梢20厘米左右。特别说明的是,木蠹象有一定的趋光性,盖杯为透明,对诱捕木蠹象有重要作用。
实施例3
诱效试验:
2010年6月4日-6月17日在贵州省林科院开展诱效试验。挂放诱捕器10个,每株供试松树投放刚羽化的云南木蠹象成虫5头,重复3次。逐日记载,统计诱捕到云南木蠹象的累计数量。结果为每个诱捕器都能诱捕到云南木蠹象成虫,诱捕器的诱虫能力100%,诱捕器诱虫数量平均46.7%(表1)。
表1诱捕器诱虫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65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