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人数控制的教室照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77752.1 | 申请日: | 201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92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肖风玉;王桂海;张秀娟;王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23/04;H05B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1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人数 控制 教室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教室照明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能够根据人数对教室内灯具实现控制的照明装置,属于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高等院校主要是通过以光电开关为核心的照明装置来实现对教室内照明灯具的控制,即达到“人来灯亮,人去灯灭”的效果。这种照明装置虽然充分体现了其智能化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大部分情况下教室内照明灯具开启的数量与教室内的人数存在着明显的不对应关系,即教室内灯具开启的数量与教室内人数的比例过大,这一现象造成了电能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教室资源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教室照明装置浪费电能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教室照明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人数来实现对教室内照明灯具的智能化控制(即当人数在2N以内时开启前两排灯,当人数在2N和3N以内时开启前三排灯,当人数超过3N时四排灯全部开启,这里N代表人数,N和灯的排数均可以通过程序加以控制),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主要由单片机、光电开关、继电器构成,其特征是:继电器的常开端接入每一排照明灯具的零线回路,单片机通过三极管来控制继电器的开启与关闭,在单片机的P3.2、P3.3两个端口接入光电开关接收端的常开端口,当有人通过时产生下降沿脉冲,若第一对光电开关产生下降沿的时间比第二对光电开关产生下降沿的时间早,表示有人进入教室,若第二对光电开关产生下降沿的时间比第一对光电开关产生下降沿的时间早,表示有人离开教室,单片机通过对脉冲产生的个数和脉冲产生时间的统计实现对教室内人数的统计,并根据人数来控制三极管的导通与截止,从而控制继电器的开启与关闭。在该装置中以AT89C51单片机作为整套装置的控制芯片。在单片机的P2.0端口连接一电阻,电阻的另一端接至一PNP三极管的基极,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直流电源VCC,三极管的集电极接至继电器的输入端,将继电器的常开端接至第一排灯和第二排灯的零线回路,当P2.0为低电平时继电器闭合,当P2.0为高电平时继电器断开,这样便可以通过继电器的通断来实现对第一、二排灯的控制;单片机的P2.1端口采用与P2.0端口同样的接法,只是继电器的常开端接至第三排灯的零线回路,便可以通过继电器的通断来实现对第三排灯的控制;单片机的P2.2端口也采用与P2.0端口同样的接法,只是继电器的常开端接至第四排灯的零线回路,便可以通过继电器的通断来实现对第四排灯的控制(对于教室内灯具超过四排的可采用与上面同样的接法进行连接和控制);同时在火线回路接入开关,便可以在白天关闭灯具,晚上开启灯具。在单片机的P3.2端口接一电阻,电阻的另一端接直流电源VCC,同时将第一对对射式光电开关接收端的常开端一端接至P3.2端口,另一端与单片机的GND引脚相连,当没人通过时P3.2为高电平,当有人通过时光电开关常开端闭合,P3.2端口为低电平,这时产生下降沿以供单片机检测;单片机的P3.3端口接入第二对光电开关,采用与P3.2端口同样的接法,这样通过两对光电开关的配合便可以实现对教室内人数的统计。在单片机的P2.3端口接一电阻,同时接一按键,按键的另一端接地,电阻的另一端接VCC,这样当按键断开时端口为高电平,按键闭合时端口为低电平,此时通过单片机内部控制使所有灯具开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通过人数来实现对教室内照明灯具的智能化控制,达到 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主控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照明灯具连接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继电器控制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人数统计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按键原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77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